据美国研究人员报告,儿童时期经常吃豆
类食品的女性患乳腺癌的风险较小。另一组研究人员则向美国癌症研究协会提出,一周吃几次鱼的男性患结肠癌的几率较小。
这两项研究进一步证明了饮食对于防癌的作用。癌症防治专家认为,在所有种类的癌症中,多达三分之二都是由吸烟、节食及缺乏锻炼等不健康的生活方式造成的。
美国全国癌症研究所和夏威夷大学的研究人员发现,在5~11岁时经常吃豆腐、豆酱等豆类食品的女性患乳腺癌的几率要低58%。至于豆类食品为什么可以防癌还不清楚,不过大豆中所含的名叫异黄酮的化合物具有雌性激素的作用。
另一项研究表明,一周吃鱼至少五次的男性患结肠癌的风险要比那些一周都吃不到一次鱼的男性低40%。
很多鱼类中所富含的Omega-3脂肪酸能够抑制环氧化酶2的活性。环氧化酶2会引起发炎,这可能会刺激肿瘤的生长。
男生贫血可能由缺铁、巨幼细胞性贫血、慢性病贫血、溶血性贫血、再生障碍性贫血等原因引起。贫血通常表现为乏力、头晕、面色苍白等症状,可通过调整饮食、补充营养、药物治疗等方式改善。
1、缺铁缺铁是男性贫血最常见的原因之一,可能与长期饮食不均衡、慢性失血等因素有关。患者可能出现疲劳、心悸、指甲脆裂等症状。治疗上可遵医嘱使用硫酸亚铁片、右旋糖酐铁口服液、蛋白琥珀酸铁口服溶液等药物,同时建议增加红肉、动物肝脏、菠菜等富含铁的食物摄入。
2、巨幼细胞性贫血巨幼细胞性贫血通常由维生素B12或叶酸缺乏导致,可能与长期素食、胃肠吸收障碍有关。患者可能出现舌炎、手脚麻木、记忆力减退等症状。治疗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叶酸片、维生素B12注射液、甲钴胺片等药物,并适当食用鸡蛋、乳制品、深绿色蔬菜等食物。
3、慢性病贫血慢性病贫血多继发于慢性感染、肿瘤或自身免疫性疾病,与炎症因子抑制造血功能相关。患者可能伴有原发病症状如发热、消瘦等。治疗需针对原发病,可遵医嘱使用促红细胞生成素,同时保证优质蛋白和富含维生素C的饮食以促进铁吸收。
4、溶血性贫血溶血性贫血可能因遗传性红细胞缺陷、自身免疫攻击或感染等因素导致红细胞破坏加速。患者可能出现黄疸、深色尿、脾肿大等症状。治疗需根据类型选择,可能使用泼尼松片、环孢素软胶囊等免疫抑制剂,严重时需输血或脾切除。
5、再生障碍性贫血再生障碍性贫血是骨髓造血功能衰竭所致,可能与药物、辐射、病毒感染等因素有关。患者易出现出血、反复感染等严重症状。治疗需在血液科医生指导下使用环孢素软胶囊、司坦唑醇片等药物,或考虑造血干细胞移植。
建议贫血患者保持规律作息,避免过度劳累,饮食上注意荤素搭配,适量增加瘦肉、动物血制品、新鲜蔬果的摄入。长期贫血或症状加重时应及时就医,完善血常规、骨髓穿刺等检查明确病因,严格遵医嘱用药,避免自行服用补血药物掩盖病情。日常可进行散步、太极拳等温和运动促进血液循环,但需根据体力状况调整强度。
甲状腺术后一般可以吃鱼,但需根据术后恢复情况调整食用方式。
鱼肉富含优质蛋白和Omega-3脂肪酸,有助于伤口愈合和免疫力提升。术后1-2周可选择清蒸鳕鱼、鲈鱼等低脂鱼类,避免油炸或辛辣烹饪方式。若合并甲状旁腺功能损伤导致低钙,可适量食用沙丁鱼等含钙丰富的鱼类。术后3个月后如无吞咽困难或过敏反应,可逐步恢复正常鱼类摄入量。
甲状腺全切术后可能出现暂时性喉返神经水肿,此时需将鱼肉制成泥状或汤羹以减少吞咽刺激。对于需放射性碘治疗的患者,治疗前2周应暂停海鱼摄入。术后合并甲减者应注意控制高碘海鱼的食用频率。日常建议选择新鲜鱼类,避免腌制或生食。
成年男性血压正常范围为收缩压90-120毫米汞柱,舒张压60-80毫米汞柱。血压测量结果可能因测量时间、情绪状态、测量方式等因素出现波动,建议定期监测并记录血压变化。
血压是评估心血管健康的重要指标之一,成年男性的理想血压通常维持在收缩压90-120毫米汞柱和舒张压60-80毫米汞柱之间。这一范围有助于确保心脏和血管系统能够有效工作,同时降低心血管疾病的风险。测量血压时应在安静状态下进行,避免剧烈运动、情绪激动或摄入咖啡因饮料后立即测量,这些因素导致血压暂时性升高。测量前应静坐5-10分钟,保持手臂与心脏处于同一水平,使用经过校准的血压计。若发现收缩压持续超过120毫米汞柱或舒张压超过80毫米汞柱,可能提示血压偏高,需引起重视。血压低于90/60毫米汞柱可能为低血压,伴随头晕、乏力等症状时需就医排查原因。血压测量结果受多种因素影响,单次测量异常不必过度紧张,但多次测量结果异常时应及时咨询医生。
建议男性每年至少进行一次血压检查,有高血压家族史或超重人群可增加监测频率。日常生活中保持低盐饮食,每日钠摄入量不超过5克,增加蔬菜水果和全谷物摄入。规律进行有氧运动如快走、游泳等,每周累计150分钟以上。避免长期熬夜和过度劳累,戒烟限酒有助于维持血压稳定。若已确诊高血压或低血压,应严格遵医嘱用药并定期复诊,不可自行调整药物剂量。
先天性肺动静脉瘘患者一般可以适量吃鱼,但需避免生食或过量摄入高蛋白食物。
鱼富含优质蛋白、不饱和脂肪酸及多种微量元素,有助于补充营养且对心血管系统有益。选择清蒸、水煮等低脂烹饪方式可减少胃肠负担。需注意部分深海鱼可能含较高嘌呤,合并高尿酸血症患者应限制食用。避免生鱼片等未彻底加热的鱼类,以防寄生虫感染风险。
若患者合并严重肺动脉高压或凝血功能障碍,需在医生指导下调整鱼类摄入量及种类。日常饮食建议以低盐、低脂、易消化为主,避免辛辣刺激食物。
拉肚子时一般可以适量吃鱼,但需选择清淡烹饪方式并避免高脂肪鱼类。腹泻期间胃肠功能较弱,饮食需兼顾营养补充与消化负担控制。
鱼类富含优质蛋白和矿物质,清蒸或煮汤的淡水鱼如鲫鱼、鲈鱼易被消化吸收,有助于补充腹泻导致的水电解质流失。鳕鱼等低脂海鱼含有的Omega-3脂肪酸对肠道黏膜修复有积极作用。烹饪时应去除鱼皮和内脏,避免使用辛辣调料或油炸方式,可搭配米粥等易消化主食。
若腹泻伴随严重呕吐、发热或血便,需暂停鱼类等蛋白质摄入并及时就医。部分人群对海鲜过敏或存在慢性肠炎急性发作期,食用鱼类可能加重肠道刺激。此外腌制咸鱼、生鱼片等高风险食品在腹泻期间应严格禁止,防止寄生虫或细菌感染加重症状。
腹泻期间建议少量多次补充口服补液盐,鱼肉摄入量控制在50-100克/日。观察排便情况调整饮食,若食用后出现腹胀、腹痛需立即停止。持续腹泻超过3天或出现脱水症状时,应及时进行便常规和血常规检查,明确病因后遵医嘱治疗。
百度智能健康助手在线答疑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