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发病原因
尚不清楚,归纳起来涉及以下几个方面:
(一)遗传因素 根据部分患者有明显家族史,在重症患者中HLA-B8发生率增加及患者亲属中有染色体异常,认为遗传类型的特征可能在X染色体的显性等位基因上。
(二)感染因素 不少患者发病前常有急性感染,包括咽峡炎、扁桃体炎、肺炎、猩红热、麻疹、鼻窦炎等。在患者的横纹肌和肾脏中曾发现副粘病毒样包涵体。
(三)结缔组织代谢异常 患者显示广泛的结缔组织病变,皮肤中胶原含量明显增多,在病毒活期皮肤损害内存在较多的可溶性胶原和不稳定的分子间侧链。对患者的成纤维细胞培养显示胶原合成的活性明显增高。
(四)血管异常 患者多有雷诺现象,不仅限于肢端,也发生于内脏血管;组织病理显示皮损及内脏多可有小血管(动脉)挛缩及内膜增生,故有人认为本病是一种原发性血管病,但由于血管病变并非在所有患者中都能见到,故也有认为血管病变并非是本病唯一发病因素。
(五)免疫异常 这是近年来最为重视的一种看法。在患者体内可测出多种自身抗体(如抗核抗体、抗DNA抗体、抗ssRNA抗体、抗硬皮病皮肤提取液的抗体等);患者体内B细胞数增多,体液免疫明显增强,在系统型患者循环免疫复合物测定阳性率高达50%以上,多数患者有高丙球蛋白血症;部分病例常与红斑狼疮、皮肌炎、类风湿性关节炎、干燥综合征或桥本氏甲状腺炎并发。目前多数认为本病可能是在一定遗传背景基础上再加持久的慢性感染而导致的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
(二)发病机制
1.发病机制
(1)血管损伤学说:雷诺现象常为SSc的早期表现,这就说明早期病变是明显的血管损伤,不仅发生在指(趾)末端,也可发生于内脏器官。最近有人认为SSc是血管内皮细胞反复损害的结果,内皮细胞损害引起毛细血管通透性改变,小动脉壁损伤导致血小板聚集和内皮细胞增生。内皮细胞损害多样性,有肿胀、增生,继之血栓形成造成管腔变窄,组织缺血。这些血管病变见于皮肤、骨骼肌、消化道、肺、心、肾及脑等多系统血管。本病早期虽有显著的血管病变,但在血管壁很少找到免疫球蛋白、补体和免疫复合物,所以也说明内皮损伤是本病发生的基础。
(2)免疫学说:本病与系统性红斑狼疮、皮肌炎、舍格伦综合征、类风湿关节炎等自身免疫性疾病常同时或先后并存,此外病程中常可发生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自身免疫性贫血等。本病在血清中存在多种自身抗体,且往往存在多细胞株高丙种球蛋白血症、免疫复合物等,提示为自身免疫性疾病。这些自身抗体包括:Scl-70又称抗局部异构酶Ⅰ抗体,抗着丝点抗体、抗核仁抗体(包括对不同核仁成分)、抗PM/SSc抗体等等,这些自身抗体的作用机制尚不是很清楚,但其相应的靶抗原都是细胞核代谢的重要成分,因此有人提出本病是由于分子模拟所致。T淋巴细胞在SSc的周围循环和组织中也有明显异常。在周围血中T细胞减少,T辅助淋巴细胞与抑制T细胞比值升高;皮肤真皮层淋巴细胞主要为T辅助淋巴细胞,局部分离出的淋巴细胞经刺激后可以出现能活化皮肤成纤维细胞的细胞因子。总之,本病中有明显的体液免疫异常和细胞免疫异常。
(3)纤维异常增生:本病的皮肤和内脏器官广泛纤维化,是由于新合成的胶原代替了大多数或全部的皮下组织,因此使皮肤绷紧和硬化。从SSc病人的皮肤分离出来的成纤维细胞的某些亚型在培养中可以合成过量的胶原(以Ⅰ、Ⅲ型为主)、糖蛋白等。实验还证明局部胶原分解减少。目前研究表明TGF-B(生长转化因子)不仅可直接刺激而且还分泌PDGF-β(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间接刺激成纤维细胞的生长。
2.病理 SSc的主要病理改变是结缔组织炎性细胞浸润、血管内膜增生、血管闭塞、纤维组织增生与硬化萎缩。皮肤病变初期(炎症期),真皮层间质水肿,胶原纤维分离,小血管周围淋巴细胞浸润,血管壁水肿,弹力纤维断裂。此后,血管周围炎性细胞浸润消退,胶原肿胀,小血管纤维周围酸性黏多糖及其胶原增加。至后期(硬化期),胶原纤维均质化,与表皮平行的胶原纤维束增加,胶原纤维增生,并向深部扩展。小血管壁增厚,管腔变小,以至闭塞。晚期继续发生改变,导致表皮及附属器萎缩,钙盐沉着,筋膜肌肉硬化萎缩等。
内脏病变与皮肤病变基本一致。呈多系统性硬化:平滑肌(包括食管肌纤维束)呈均一性硬化和萎缩,肠壁肌、心肌也发生广泛萎缩和纤维变性;心内膜、心包膜发生纤维样蛋白变性、炎症浸润及胶原增生;肺间质及肺泡广泛纤维化,并有囊性变;肺小动脉壁增厚,肺泡与微血管基底膜增厚;肾小叶间动脉内膜增生,肾小球基底膜增厚,纤维蛋白样坏死。严重时可见肾小球硬化和肾皮质梗死;甲状腺也可出现间质萎缩与纤维变性等(图1,2,3)。
3.中医病因病机 本病的病因主要是先天不足,脾肾阳虚,或外感湿热,湿重于热,湿邪伤阳,或内有沉寒痼冷,或卫外不固,外感风寒湿邪,邪阻卫阳,邪阻脉络,而导致营卫不和,气血不通,进则累及脏腑失调,阳气虚衰,又可产生痰凝水聚等病理产物。
(1)风寒阻络:先天禀赋不足,卫气不固,风寒外袭,伤于肺卫,阻于脉络,营卫不和,脉络不通,则可出现身痛、肢肿、皮硬、咳嗽、咳痰等。
(2)脾肾阳虚,寒凝血瘀:风寒外袭,或先天禀赋不足,脾肾阳虚,或劳伤过度,阳气虚衰,寒从内生,寒则收引,寒则凝滞,血流不通,收引则经脉气血不畅,故可导致血瘀,络脉受阻,则四末发凉,皮肤遇冷变白变紫,皮硬不仁,甚则肌肉及皮肤失养而肌瘦皮薄,毛发脱落,色素沉着。
(3)痰浊阻络:寒邪伤肺,肺卫受损,肺气不宣,津液难输,聚而为痰;或脾肾阳虚,化浊不能而痰浊内蕴。若此痰浊阻于皮肤脉络,筋脉皮肤失养,则可发生本病。
(4)气滞血瘀:郁怒日久,情志不舒,可导致气滞血瘀,血瘀阻络使气血不能养肤泽毛,故皮肤失荣而变硬变薄,皮肤变硬则张口困难,气郁不能运血达于四末则肢冷,身痛,甚则筋脉挛急。
(5)湿热阻络:初起外感湿热,湿重于热,湿邪损伤阳气,逐渐出现温煦不足皮肤发紧,所以关节由红肿变为白肿,为本病另一种情况之初起。
本病初起病邪在表,但邪留日久阻碍气机,血流不畅,渐使肺、脾、肾受累,开始以湿热、寒凝、脉络瘀滞为主,进则阳损及阴,阴损及阳,可成劳损。损及脏腑者,病多危笃。
欢迎点击访问飞华健康网硬皮病专题:http://www.fh21.com.cn/pifu/ypb/
系统性硬皮病患者通常需要避免阳光直射,阳光可能加重皮肤症状。系统性硬皮病是一种以皮肤和内脏器官纤维化为特征的自身免疫性疾病,紫外线暴露可能诱发或加重皮肤病变。
系统性硬皮病患者皮肤因胶原沉积增厚,对紫外线敏感性增加。阳光中的紫外线可能刺激皮肤炎症反应,导致皮肤红斑、瘙痒或灼热感加重。部分患者可能出现光敏现象,即轻微日晒即可引发皮肤不适。长期紫外线暴露还可能加速皮肤纤维化进程,使皮肤硬化范围扩大。患者面部、手部等暴露部位更易受阳光影响,出现毛细血管扩张或色素沉着。
少数系统性硬皮病患者可能合并干燥综合征或红斑狼疮等伴随疾病,这类情况下光敏反应更为显著。使用免疫抑制剂治疗的患者皮肤屏障功能较弱,紫外线防护能力进一步降低。某些药物如甲氨蝶呤也可能增加光敏风险,需特别注意防晒。寒冷型硬皮病患者在阳光照射后可能出现雷诺现象加重,表现为手指苍白、发绀。
系统性硬皮病患者日常应做好物理防晒,选择UPF50+的防晒衣物和宽檐帽。外出时使用广谱防晒霜,每2小时补涂一次。避免上午10点至下午4点紫外线强烈时段外出。若出现皮肤红肿、灼痛等光敏反应,应及时冷敷并就医。定期进行皮肤检查有助于早期发现紫外线相关损伤。建议患者在医生指导下调整光敏性药物,必要时进行抗纤维化治疗。
系统性硬皮病患者一般可以遵医嘱使用免疫球蛋白。系统性硬皮病是一种以皮肤和内脏器官纤维化为特征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免疫球蛋白可能通过调节免疫功能缓解病情进展。
免疫球蛋白含有多种抗体成分,能中和自身抗体、抑制炎症因子释放,对部分合并肌炎或快速进展性间质性肺病的患者具有一定治疗作用。临床常用静脉注射用人免疫球蛋白,需在风湿免疫科医生评估后按疗程使用,治疗期间需监测肾功能和血栓风险。
对于以皮肤硬化为主且无内脏受累的局限性硬皮病患者,通常不推荐常规使用免疫球蛋白。合并严重感染、IgA缺乏症或高黏血症的患者禁用,过敏体质者需谨慎。免疫球蛋白不能逆转已形成的纤维化,需配合抗纤维化药物联合治疗。
系统性硬皮病患者应保持均衡饮食,适当补充优质蛋白和维生素D,避免吸烟及接触寒冷刺激。定期随访肺功能、心脏超声等检查,出现咳嗽气促或心悸等症状时需及时就医。免疫调节治疗需严格遵循个体化方案,不可自行调整用药。
臀部硬皮病病灶可通过药物治疗、物理治疗、局部护理、中医调理和手术治疗等方式干预。硬皮病是一种以皮肤纤维化和血管病变为特征的自身免疫性疾病,臀部病灶需根据病情严重程度选择个体化方案。
1、药物治疗轻中度患者可遵医嘱使用糖皮质激素如醋酸泼尼松片改善炎症反应,联合免疫抑制剂如甲氨蝶呤片延缓纤维化进展。若伴雷诺现象,可加用钙通道阻滞剂硝苯地平缓释片促进微循环。用药期间需监测肝肾功能及感染迹象。
2、物理治疗超声透药疗法能增强局部药物渗透,低频脉冲电刺激有助于缓解肌肉僵硬。每日热敷15-20分钟可改善皮肤弹性,但需避免温度超过40℃导致烫伤。光疗中窄谱UVB对局限性皮损有一定软化效果。
3、局部护理使用含尿素10%的乳膏或水杨酸软膏定期去角质,配合凡士林厚涂保持皮肤湿润。穿着纯棉宽松衣物减少摩擦,坐姿时使用记忆棉坐垫分散压力。禁止搔抓病灶,沐浴水温控制在37℃以下。
4、中医调理血府逐瘀胶囊联合黄芪颗粒可改善气血运行,外敷丹参酮凝胶促进局部血液循环。针灸选取肾俞、足三里等穴位调节免疫功能,艾灸关元穴需在医生指导下进行。药浴可用鸡血藤、红花等活血药材。
5、手术治疗严重挛缩影响关节活动时,需行皮下筋膜切开术或植皮术。合并顽固性溃疡可考虑负压引流联合皮瓣移植,术后需长期穿戴压力衣预防瘢痕增生。所有手术决策需经风湿免疫科与整形外科联合评估。
日常应保持适度有氧运动如游泳、瑜伽维持关节活动度,饮食增加深海鱼、核桃等富含ω-3脂肪酸食物。严格戒烟并避免接触寒冷环境,每3-6个月复查肺功能和高分辨率CT监测内脏受累情况。出现新发溃疡或呼吸困难需立即就医。
硬皮病可能由遗传因素、免疫异常、血管损伤、环境暴露及内分泌紊乱等原因引起。硬皮病是一种以皮肤和内脏器官纤维化为特征的自身免疫性疾病,主要表现为皮肤变硬、增厚及内脏器官功能受损。
1、遗传因素硬皮病可能与遗传易感性有关。部分患者存在家族聚集现象,特定基因变异可能增加患病风险。这类患者通常需要定期监测病情进展,避免诱发因素。若出现皮肤紧绷或关节疼痛等症状,可遵医嘱使用青霉胺片、甲氨蝶呤片或环磷酰胺片等药物延缓纤维化进程。
2、免疫异常自身免疫反应异常是硬皮病的核心机制。免疫系统错误攻击自身组织,导致成纤维细胞过度活化并分泌大量胶原蛋白。患者常伴有抗核抗体阳性,可能出现雷诺现象或肺纤维化。治疗需结合免疫抑制剂如吗替麦考酚酯胶囊、他克莫司软膏或利妥昔单抗注射液。
3、血管损伤微血管内皮细胞损伤可触发硬皮病早期病变。血管痉挛和缺血再灌注损伤会导致组织缺氧,进而促进纤维化。患者可能出现指端溃疡或肺动脉高压。血管扩张剂如硝苯地平控释片、西地那非片或伊洛前列素注射液可用于改善血液循环。
4、环境暴露长期接触二氧化硅粉尘、有机溶剂或某些化疗药物可能诱发硬皮病。这些物质可通过激活免疫系统或直接损伤组织启动病理过程。患者需严格避免相关暴露,出现皮肤硬化时可使用积雪苷霜软膏、复方甘草酸苷胶囊或吡非尼酮胶囊进行干预。
5、内分泌紊乱雌激素水平异常可能与女性硬皮病高发有关。激素波动可能调节免疫反应和胶原代谢,部分患者合并甲状腺功能异常。针对内分泌紊乱需评估激素水平,必要时使用左甲状腺素钠片、雷公藤多苷片或己酮可可碱注射液辅助治疗。
硬皮病患者需保持皮肤湿润避免干燥皲裂,使用温和无刺激的护肤品。冬季注意保暖防止雷诺现象发作,戒烟并限制咖啡因摄入以改善血管功能。饮食应保证优质蛋白和维生素摄入,适量食用深海鱼、西蓝花等抗炎食物。定期进行肺功能检查和心脏超声监测内脏受累情况,出现吞咽困难或气促等症状时需及时就医。
硬皮病可能出现吞咽困难、胃食管反流、腹胀等消化道症状。
硬皮病是一种以皮肤和内脏器官纤维化为特征的自身免疫性疾病,消化道受累较为常见。食管受累时,平滑肌萎缩和纤维化可导致吞咽困难、食物停滞感,严重时出现胸骨后疼痛。胃部病变可能引发胃食管反流,表现为反酸、烧心,长期反流可导致食管炎。肠道蠕动减弱会造成腹胀、便秘,部分患者出现交替性腹泻与便秘。小肠细菌过度繁殖可能导致吸收不良综合征,表现为体重下降、营养不良。
患者应保持少食多餐,避免辛辣刺激性食物,进食后保持直立姿势,定期监测营养状况。
百度智能健康助手在线答疑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