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您好:
1、酗酒
饮酒是引起脑溢血的另一危险因素。尤其酗酒,可引起血压增高或凝血机制改变和脑血流加速而促发脑溢血。许多人往往并不是酗酒,就是逢年过节或遇高兴事,比平时多饮一些,可能就此危及性命或留下终身残疾。在一组脑溢血病人中,就有近55%的是因不同程度饮酒而引起的。
2、情绪激动
情绪激动是脑溢血的又一重要诱因。在一组病人中,有近25%的病人是因生气、情绪激动导致脑溢血。这主要是由于情绪激动时心跳加快、血压突然升高所致。
3、腹压增高
腹压过度增高可引发脑溢血。发生在卫生间的病人,多是由于腹压过度增高所引起的。尤其是有高血压病伴便秘者,排便时过度屏气使腹压骤然增高而引发脑溢血。
4、洗热水澡
洗热水澡引起脑溢血,也是常发生在卫生间的事,可能由于洗热水澡时,血管扩张、脑血流加速所致。
急救脑出血时耳垂放血无效,脑出血属于急危重症,需立即拨打急救电话并保持患者安静。耳垂放血缺乏科学依据,可能延误抢救时机。
脑出血指非外伤性脑实质内血管破裂导致的出血,常见于高血压、动脉瘤或血管畸形患者。典型症状包括突发剧烈头痛、呕吐、意识障碍及肢体偏瘫。此时任何非专业操作如放血、摇晃患者或喂食均可能加重病情。正确做法是让患者平卧头偏向一侧,清除口腔异物,避免移动颈部,等待专业医疗救援。
民间流传的耳垂放血法源于传统医学理论,但现代医学证实其既不能降低颅内压,也无法改善脑组织缺氧。脑出血后脑水肿和血肿的病理变化需通过CT确诊,治疗依赖脱水降颅压药物如甘露醇注射液、控制血压的乌拉地尔注射液,必要时需行开颅血肿清除术。自行放血可能导致感染或失血,尤其对凝血功能障碍者风险更高。
脑出血患者出院后需长期监测血压,避免情绪激动和剧烈运动,饮食应低盐低脂,遵医嘱服用阿托伐他汀钙片预防血管病变。家属需学习识别复发征兆如言语含糊、肢体无力等,发病后4小时内是黄金抢救期,及时送诊能显著改善预后。
基底节区脑出血可能会影响视力。基底节区脑出血是否影响视力主要与出血量、出血部位以及对周围组织的压迫程度有关。基底节区脑出血通常由高血压、脑血管畸形、动脉瘤破裂等因素引起,建议患者及时就医。
基底节区脑出血若出血量较小且未压迫视神经或视觉传导通路,通常不会直接影响视力。此时患者可能仅表现为头痛、肢体无力等典型症状,视觉功能多保持正常。但需警惕出血范围扩大或水肿加重的可能,需通过颅脑CT或MRI密切监测病情变化。
当出血量较大或血肿直接压迫视放射、外侧膝状体等视觉传导通路时,可导致对侧同向性偏盲或象限盲。若出血波及内囊后肢,可能同时伴有对侧肢体感觉障碍。部分患者因颅内压急剧升高出现视乳头水肿,也会造成暂时性视力模糊。这类情况需通过甘露醇注射液降低颅压,必要时行血肿清除术解除压迫。
患者出院后应定期复查视野检查和眼底检查,监测视力变化。日常需严格控制血压,避免用力排便或剧烈咳嗽。饮食注意低盐低脂,可适当补充富含维生素A的胡萝卜、菠菜等食物。若出现突发视力下降、视物变形等症状,须立即返院就诊。
患过脑出血的人一般可以遵医嘱服用大活络丸,但需根据个体恢复情况及是否存在用药禁忌综合评估。大活络丸具有舒筋活络、祛风止痛的功效,常用于中风后遗症等疾病的辅助治疗。
脑出血患者若处于稳定恢复期,无活动性出血或凝血功能障碍,且经中医辨证属于气血瘀滞、经络不通的证型时,可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大活络丸。该药含多种活血化瘀成分,可能有助于改善肢体麻木、活动不利等后遗症症状。用药期间需定期监测血压、凝血功能等指标,观察有无牙龈出血、皮下瘀斑等异常表现。
若脑出血患者合并肝肾功能不全、消化道溃疡或正在服用抗凝药物,则需谨慎使用大活络丸。其中蜈蚣、全蝎等虫类药可能增加出血风险,制草乌等成分对肝肾有一定毒性。急性出血期或术后短期内应禁用此类活血药物,避免诱发再出血。
脑出血患者用药前需由神经科及中医科医生联合评估,严格掌握适应证与禁忌证。服药期间应保持低盐低脂饮食,避免剧烈运动或情绪激动,定期复查头颅CT或MRI。若出现头痛加重、呕吐或意识改变,应立即停药并就医。
车祸导致的脑震荡或脑出血通常需要住院3-30天,具体时间与损伤程度、并发症及恢复情况相关。
轻度脑震荡患者若无颅内出血或颅骨骨折,住院时间通常为3-7天。此类患者需密切观察意识状态、头痛及呕吐症状,通过头颅CT排除迟发性出血风险。部分患者可能伴随短暂记忆障碍或头晕,但多数在卧床休息及对症治疗后症状缓解。中度脑损伤如少量硬膜下血肿或脑挫裂伤,住院时间可能延长至7-15天。这类患者需动态影像学复查,监测血肿吸收情况,同时控制脑水肿和颅内压。若出现癫痫发作或轻度神经功能缺损,需联合抗癫痫药物和康复训练。重度脑出血如大量硬膜外血肿或弥漫性轴索损伤,住院时间可达15-30天甚至更长。此类患者常需重症监护、手术清除血肿或去骨瓣减压,后期可能遗留运动障碍或认知功能障碍,需多学科协作治疗。
建议住院期间避免剧烈活动,遵医嘱进行营养支持和康复训练,出院后定期复查头颅影像并监测神经功能变化。
脑出血皮下出血可通过卧床休息、冷敷处理、药物治疗、手术治疗、康复训练等方式干预。脑出血皮下出血通常由高血压、脑血管畸形、外伤、凝血功能障碍、动脉瘤破裂等原因引起。
1、卧床休息急性期需绝对卧床,避免头部剧烈活动加重出血。保持环境安静,减少声光刺激,床头抬高15-30度以降低颅内压。密切监测意识状态、瞳孔变化及生命体征,出现头痛加剧或呕吐需立即就医。
2、冷敷处理外伤导致的头皮血肿可局部冷敷10-15分钟,间隔1小时重复进行。使用冰袋时需用毛巾包裹避免冻伤,72小时后改为热敷促进淤血吸收。禁止揉搓出血部位,观察是否出现意识模糊等颅内出血征兆。
3、药物治疗遵医嘱使用甘露醇注射液降低颅内压,氨甲环酸注射液控制纤溶亢进,维生素K1注射液改善凝血功能。脑保护剂如依达拉奉注射液可减轻神经损伤,硝苯地平控释片用于控制基础血压。禁用阿司匹林等抗血小板药物。
4、手术治疗血肿量超过30毫升或出现脑疝时需行开颅血肿清除术,微创穿刺引流术适用于基底节区出血。脑血管造影发现动脉瘤者可实施介入栓塞术,动静脉畸形可选择伽玛刀治疗。术后需预防肺部感染等并发症。
5、康复训练病情稳定后逐步开展肢体功能锻炼,从被动关节活动过渡到主动坐站训练。吞咽障碍者需进行咽部冷刺激和空吞咽练习,语言功能受损应尽早介入发音重建。认知康复包括注意力、记忆力专项训练,全程需康复医师指导。
恢复期保持低盐低脂饮食,每日钠摄入量控制在3克以内,适量补充富含欧米伽3脂肪酸的深海鱼类。避免用力排便导致血压骤升,可使用乳果糖口服溶液软化粪便。定期监测血压血糖,戒烟限酒,避免情绪激动。术后3个月内禁止剧烈运动,每3个月复查头颅CT评估恢复情况。
百度智能健康助手在线答疑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