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睛的晶体是指眼球内的晶状体,是一种透明双凸透镜状结构,位于虹膜与玻璃体之间,具有屈光调节功能。
晶状体由晶状体囊、晶状体上皮和晶状体纤维组成。晶状体囊为弹性透明薄膜,上皮细胞仅存在于前表面,后表面无上皮结构。晶状体纤维由赤道部上皮细胞分化形成,呈层状排列,这种特殊结构维持其透明性和可塑性。
晶状体通过改变自身曲率实现屈光调节。睫状肌收缩时悬韧带松弛,晶状体依靠自身弹性变凸增强屈光力,使近处物体清晰成像。随着年龄增长,晶状体弹性下降会导致老视,这是正常的生理性调节功能衰退。
晶状体无血管和神经分布,营养依赖房水扩散。晶状体上皮细胞含有丰富的抗氧化物质和晶状体蛋白,长期紫外线暴露或代谢异常可能导致蛋白质变性,形成年龄相关性白内障。
先天性白内障表现为晶状体混浊,可能与遗传或孕期感染有关。外伤性白内障由眼球穿透伤导致。糖尿病等代谢性疾病会加速晶状体混浊进程。高度近视患者可能出现晶状体半脱位。
对于严重影响视力的白内障,可采用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屈光性晶状体置换术可用于超高度近视矫正。术后需注意避免剧烈运动,遵医嘱使用左氧氟沙星滴眼液等预防感染。
日常应避免强光直射眼睛,佩戴防紫外线眼镜。控制血糖血压可延缓晶状体老化,适量补充维生素C、维生素E等抗氧化剂有助于维持晶状体健康。出现视物模糊、眩光等症状时应及时进行眼科检查,早期发现晶状体病变可提高治疗效果。
血浆晶体渗透压正常范围为280-320毫渗摩尔每升。血浆晶体渗透压主要由血浆中的电解质、葡萄糖、尿素等小分子物质形成,是维持细胞内外水分平衡和细胞形态稳定的重要指标。
血浆晶体渗透压的测定通常采用冰点下降法或蒸汽压渗透压计进行。钠离子是影响血浆晶体渗透压的主要因素,约占血浆晶体渗透压的90%以上。其他如钾离子、氯离子、碳酸氢根离子等电解质也参与构成。非电解质如葡萄糖和尿素在正常情况下贡献较小,但在糖尿病或肾功能异常时可能显著影响渗透压。渗透压异常可分为高渗和低渗两种情况。高渗状态常见于脱水、高钠血症或糖尿病高血糖;低渗状态则可能与水中毒、抗利尿激素分泌异常或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有关。临床评估血浆晶体渗透压时需结合患者血钠、血糖、尿素氮等实验室指标综合分析。
日常需保持均衡的水分和电解质摄入,避免过量饮水或长期限制盐分。若出现口渴、少尿、嗜睡、抽搐等可能与渗透压失衡相关的症状,建议及时就医检测血浆渗透压及相关指标。对于存在慢性肾脏病、心力衰竭或内分泌疾病的患者,应定期监测电解质和渗透压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