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V感染者腹泻可能由肠道机会性感染、抗病毒药物副作用、HIV肠病、免疫重建炎性综合征等原因引起,需结合实验室检查明确病因后针对性治疗。
1、机会性感染巨细胞病毒或隐孢子虫等病原体侵袭肠道黏膜导致炎症反应,表现为水样便伴腹痛,确诊需粪便病原学检测,治疗需使用更昔洛韦等抗微生物药物。
2、药物副作用部分抗逆转录病毒药物如洛匹那韦可刺激胃肠蠕动,通常用药2周内出现稀便,调整用药方案或联用蒙脱石散等止泻剂可缓解。
3、HIV肠病HIV病毒直接损伤肠上皮细胞微绒毛结构,造成吸收不良性腹泻,粪便检查无病原体,需优化抗病毒治疗方案配合补液支持。
4、免疫重建综合征免疫功能恢复过程中对潜伏感染的病原体产生过度炎症反应,多发生在抗病毒治疗初期,短期使用泼尼松等激素可控制症状。
HIV感染者出现持续腹泻时应记录排便性状变化,避免高脂高乳糖饮食,及时进行便常规、CD4细胞计数等检测评估病情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