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虚和阳虚可通过症状特点、舌象脉象、体质差异等方面综合判断。主要有畏寒怕冷与潮热盗汗、舌苔颜色与干润度、脉象沉细与细数、精神萎靡与烦躁易怒、腰膝酸软与头晕耳鸣等典型区别。
1、畏寒怕冷与潮热盗汗阳虚者常表现为畏寒肢冷,尤其腰膝以下发凉,喜暖恶寒,夜间需加盖衣被。阴虚者多见午后或夜间潮热,手足心发热,睡中盗汗,常觉口干咽燥。两者在体温调节上呈现截然相反的特征。
2、舌苔颜色与干润度阳虚者舌体胖大,舌边有齿痕,舌苔白滑或水润。阴虚者舌体瘦小,舌质红绛少津,舌苔少甚至剥脱,严重者可见裂纹。舌象是中医辨证的重要客观依据。
3、脉象沉细与细数阳虚脉象多沉迟无力,按压后回升缓慢。阴虚脉象多细数,脉搏频率较快但力度不足。脉诊时需结合左右手寸关尺三部综合判断。
4、精神萎靡与烦躁易怒阳虚者常见神疲乏力,声低气短,喜静懒言。阴虚者多伴心烦失眠,易怒多梦,夜间精神亢奋。精神状态差异反映阴阳失衡的不同趋向。
5、腰膝酸软与头晕耳鸣阳虚者以腰膝冷痛为主,遇寒加重,常伴夜尿频多。阴虚者多见头晕目眩,耳鸣如蝉,双目干涩。这些伴随症状有助于鉴别证型。
日常调理需注意阳虚者宜温补,可适量食用羊肉、桂圆等温性食物,避免生冷;阴虚者宜清补,可选择银耳、百合等滋阴之品,忌辛辣燥热。建议在专业中医师指导下进行体质辨识,避免自行用药。保持规律作息,适度运动如八段锦、太极拳等传统养生功法,有助于调和阴阳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