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生障碍性贫血可能引起贫血、感染和出血等危害,严重时可危及生命。再生障碍性贫血是一种骨髓造血功能衰竭性疾病,主要表现为全血细胞减少,主要有贫血、感染风险增加、出血倾向、心脏负担加重、生活质量下降等危害。
1、贫血再生障碍性贫血会导致红细胞减少,引发贫血。贫血会使患者出现乏力、头晕、面色苍白等症状,严重时可能影响心脏功能。长期贫血还可能引起组织缺氧,导致多器官功能受损。贫血程度较轻时可通过输血暂时缓解,但长期依赖输血可能引发铁过载等并发症。
2、感染风险增加白细胞减少会使患者免疫力下降,容易发生各种感染。常见感染部位包括呼吸道、消化道和泌尿道等。感染可能表现为发热、咳嗽、腹泻等症状。严重感染如败血症可能危及生命。预防感染需要保持个人卫生,避免接触传染源,必要时可使用抗生素预防。
3、出血倾向血小板减少会导致凝血功能障碍,表现为皮肤瘀斑、鼻出血、牙龈出血等症状。严重时可发生消化道出血、颅内出血等危及生命的并发症。轻微出血可通过局部压迫止血,严重出血需输注血小板。日常生活中应避免外伤,谨慎使用可能影响凝血的药物。
4、心脏负担加重长期贫血会使心脏代偿性加快跳动以维持供氧,可能导致心脏扩大和心功能不全。患者可能出现心悸、气促、下肢水肿等症状。严重贫血时可能诱发心力衰竭。控制贫血程度可减轻心脏负担,必要时需进行强心治疗。
5、生活质量下降再生障碍性贫血的多种症状会严重影响患者日常生活和工作能力。乏力、反复感染、出血倾向等症状可能导致患者活动受限,心理压力增大。部分患者可能出现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综合治疗和适当心理疏导有助于改善生活质量。
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应注意保持规律作息,避免过度劳累。饮食上应保证营养均衡,适当增加富含优质蛋白和铁的食物。避免剧烈运动和可能造成外伤的活动。保持居住环境清洁,减少感染风险。严格遵医嘱用药,定期复查血常规和骨髓检查。出现发热、出血加重等症状时应及时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