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宝发烧晚上睡着了可通过物理降温、调整环境、监测体温、补充水分、及时就医等方式护理。发热通常由感染、免疫反应、环境因素、代谢异常、中暑等原因引起。
1、物理降温使用温水擦拭宝宝额头、颈部、腋窝等大血管流经部位,水温控制在32-34摄氏度,避免使用酒精或冰水。擦拭时动作轻柔,避开胸腹部。可重复进行2-3次,每次间隔30分钟。若宝宝出现寒战应立即停止。
2、调整环境保持室温在24-26摄氏度,湿度50%-60%。减少被褥厚度,选择透气棉质衣物。避免直接吹风或使用空调直吹。夜间可开小夜灯方便观察,但光线不宜过强。家长需定时检查宝宝是否出汗过多。
3、监测体温每2小时测量一次体温,优先使用电子体温计测量腋温。38.5摄氏度以下可继续观察,超过38.5摄氏度或伴有抽搐需就医。记录体温变化曲线,注意发热是否呈持续性或间歇性。测量时避免打扰宝宝睡眠。
4、补充水分在宝宝半清醒状态时少量多次喂温水,每次5-10毫升。母乳喂养可增加哺喂频率。观察尿液颜色和量,避免脱水。若出现口唇干燥、尿量减少,可用棉签蘸水湿润口腔。禁止强行灌水以防呛咳。
5、及时就医出现持续高热、意识模糊、皮疹、呕吐、抽搐等情况应立即就医。携带体温记录和用药史供医生参考。就医途中保持宝宝呼吸道通畅,避免包裹过严。家长需提前了解夜间急诊路线和联系方式。
护理期间家长应保持冷静,避免频繁唤醒宝宝。准备退热贴、体温计、温水等物品放在床边。发热期间暂停辅食添加,恢复后从清淡饮食开始。保持宝宝手脚温暖,但不要过度保暖。观察精神状态比体温数值更重要,若嗜睡或烦躁加剧需警惕。退热后仍要监测3天体温,注意有无咳嗽、腹泻等伴随症状。日常可通过接种疫苗、规律作息、营养均衡等方式增强抵抗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