颌面部梅毒的症状主要包括硬下疳、黏膜斑、梅毒疹、淋巴结肿大及骨关节损害等。梅毒是由梅毒螺旋体感染引起的性传播疾病,可累及颌面部皮肤、黏膜及骨骼。
1、硬下疳一期梅毒特征性表现为无痛性硬下疳,多发生于唇部、舌缘等部位。初期为红色丘疹,逐渐形成边界清晰的圆形溃疡,基底清洁呈软骨样硬度,表面有浆液性渗出。硬下疳具有自限性,3-6周后可自行愈合,但病原体仍潜伏体内。确诊需通过暗视野显微镜检查发现梅毒螺旋体,治疗首选苄星青霉素注射液。
2、黏膜斑二期梅毒常见口腔黏膜斑,好发于颊黏膜、舌背及腭部。表现为灰白色糜烂面,周围有充血带,表面覆盖薄膜样渗出物,拭去后可见红色基底。黏膜斑具有高度传染性,常伴全身淋巴结肿大及低热。需与扁平苔藓鉴别,治疗采用普鲁卡因青霉素注射液,同时需检查HIV等合并感染。
3、梅毒疹颌面部可出现玫瑰疹、丘疹性梅毒疹等皮损。玫瑰疹为淡红色斑疹,对称分布于面颈部;丘疹性梅毒疹呈铜红色,表面可有鳞屑,好发于前额及鼻唇沟。皮损内含大量梅毒螺旋体,接触可导致传染。需进行快速血浆反应素试验确诊,治疗使用注射用头孢曲松钠。
4、淋巴结肿大梅毒感染可导致颌下、颈部淋巴结无痛性肿大,质地坚硬如橡皮,活动度好,无粘连成团现象。淋巴结穿刺可见浆细胞浸润及血管内皮增生。需与结核性淋巴结炎鉴别,治疗期间需监测淋巴结消退情况,顽固性肿大需排除神经梅毒可能。
5、骨关节损害三期梅毒可引发颌骨树胶肿,表现为局部肿胀、疼痛及病理性骨折。X线显示骨质破坏与增生并存,形成"鼠咬状"缺损。需配合梅毒螺旋体明胶凝集试验确诊,治疗选用注射用青霉素钠,严重骨缺损需手术清创。
颌面部梅毒患者应避免与他人共用餐具,保持口腔清洁,使用软毛牙刷减少黏膜刺激。治疗期间禁止性接触直至血清学转阴,定期复查快速血浆反应素滴度。日常饮食需加强优质蛋白摄入如鱼肉、蛋清,补充维生素B族促进黏膜修复。出现颌骨疼痛或视力异常需立即复诊,警惕心血管梅毒及神经梅毒并发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