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虑症可能由遗传因素、长期压力、神经递质失衡、躯体疾病等原因引起,可通过心理治疗、药物治疗、生活方式调整、社会支持等方式干预。
1、遗传因素家族中有焦虑症病史者患病概率较高,可能与基因调控脑内γ-氨基丁酸受体功能有关。建议进行基因检测筛查,心理疏导可作为基础干预手段。
2、长期压力工作负荷过重或人际关系紧张等慢性压力会导致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持续激活,引发广泛性焦虑。正念训练和规律作息有助于缓解症状。
3、神经递质失衡5-羟色胺、去甲肾上腺素等神经递质水平异常与惊恐发作密切相关,可能与杏仁核过度激活有关。可遵医嘱使用帕罗西汀、文拉法辛、丁螺环酮等药物调节。
4、躯体疾病甲状腺功能亢进、心律失常等疾病常伴发焦虑症状,通常表现为心悸、出汗等自主神经紊乱。需针对原发病治疗,同时配合认知行为疗法改善情绪症状。
保持每日30分钟有氧运动,限制咖啡因摄入,建立规律睡眠周期有助于缓解焦虑症状,中重度患者建议定期至精神心理科随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