稳定型心绞痛通常通过临床症状结合心电图、运动负荷试验、冠状动脉造影等检查确诊。诊断依据主要有典型胸痛特征、心肌缺血客观证据、冠状动脉病变程度评估、危险因素分析、鉴别诊断排除其他疾病。
1、典型胸痛特征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多表现为胸骨后压榨性疼痛或闷胀感,可放射至左肩、下颌或背部,持续2-10分钟,常由体力活动或情绪激动诱发,休息或含服硝酸甘油后缓解。疼痛具有重复性、可预测性,发作频率和程度相对稳定超过2个月。
2、心肌缺血客观证据静息心电图可能出现ST段压低或T波倒置,发作时记录到动态ST-T改变更具诊断价值。运动负荷试验通过诱发心肌缺血观察心电图变化,其敏感性和特异性较高。心肌核素灌注显像可显示缺血区域的血流灌注缺损。
3、冠状动脉病变程度评估冠状动脉造影是诊断金标准,能直接显示血管狭窄部位和程度,管腔直径狭窄超过50%具有血流动力学意义。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作为无创检查,对中低危患者有筛查价值。血管内超声可评估斑块性质和狭窄程度。
4、危险因素分析需系统评估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吸烟等传统危险因素。结合年龄、性别、家族史计算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风险评分。部分患者需筛查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脂蛋白a升高等非传统危险因素。
5、鉴别诊断排除其他疾病需与急性冠脉综合征、胃食管反流病、肋软骨炎、胸膜炎等疾病鉴别。心脏神经官能症引起的非典型胸痛多与情绪相关,持续时间长且硝酸甘油无效。肺栓塞、主动脉夹层等急重症需通过D-二聚体、CT肺动脉造影等检查排除。
确诊稳定型心绞痛后应建立长期管理计划,包括低脂低盐饮食、规律有氧运动、严格戒烟限酒。控制血压血糖达标,遵医嘱使用阿司匹林、他汀类药物、β受体阻滞剂等二级预防药物。定期复查心电图和血脂指标,出现症状加重或休息时发作需及时就医评估是否进展为不稳定型心绞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