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青光眼可通过眼压测量、视野检查、视神经评估、前房角镜检查、角膜厚度测量等方式诊断。青光眼是一种以视神经损伤和视野缺损为特征的进行性眼病,早期诊断对防止视力丧失至关重要。
1、眼压测量眼压测量是青光眼筛查的基础手段,正常眼压范围为10-21毫米汞柱。超过此范围可能提示房水循环异常,但需注意约30%青光眼患者眼压在正常范围内。临床常用非接触式眼压计或Goldmann压平式眼压计,测量前应避免剧烈运动或摄入大量液体。
2、视野检查自动静态阈值视野检查能发现早期青光眼特征性视野缺损,如旁中心暗点或鼻侧阶梯。检查需患者在暗室中专注配合,重复进行可提高准确性。早期改变可能仅表现为局部光敏感度下降,需与屈光不正或白内障引起的视野变化鉴别。
3、视神经评估通过立体眼底照相或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观察视杯扩大、盘沿变窄等改变。正常杯盘比小于0.5,比值增大或双侧不对称超过0.2需警惕。视网膜神经纤维层厚度测量可量化轴突损伤程度,优于传统眼底镜检查的主观判断。
4、前房角镜检查使用Goldmann三面镜直接观察房角结构,区分开角型与闭角型青光眼。检查需表面麻醉后操作,可见小梁网色素沉着、虹膜前粘连等特征。窄房角患者需定期随访,急性闭角发作风险较高。
5、角膜厚度测量超声角膜测厚仪可校正眼压测量误差,中央角膜厚度每偏离540微米10微米,眼压读数需相应调整1毫米汞柱。薄角膜是青光眼进展的独立危险因素,厚角膜可能掩盖真实眼压升高。
建议40岁以上人群每2年进行系统眼科检查,有家族史、高度近视或糖尿病患者应增加筛查频率。保持适度有氧运动,避免长时间低头动作,控制咖啡因摄入。饮食可增加深色蔬菜和富含花青素的蓝莓等食物,避免一次性大量饮水。出现虹视、眼胀头痛等症状须立即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