尿道下裂术后是否需尿道扩张需根据个体恢复情况决定。主要影响因素包括术后尿道狭窄风险、排尿功能评估、伤口愈合程度、患儿年龄及医生临床判断。
1、狭窄风险:
尿道下裂修复术后约15%-30%患儿可能出现尿道狭窄,多发生在术后3-6个月。吻合口瘢痕增生是主要原因,表现为尿线变细、排尿费力。对于高风险病例如长段型尿道下裂、二次手术者,预防性扩张可降低狭窄发生率。
2、排尿评估:
术后需定期监测尿流率,正常儿童最大尿流率应>10ml/s。若尿流率<5ml/s伴排尿中断,或尿道造影显示狭窄段>5mm,则需启动扩张治疗。首次评估通常在拔除导尿管后1周进行。
3、愈合程度:
黏膜愈合不良可能引发假性憩室或尿瘘。扩张时机应避开组织水肿期术后2周内,理想时间为术后3-4周。扩张前需通过尿道镜检查确认吻合口上皮化完成,避免强行扩张导致二次损伤。
4、年龄因素:
3岁以上患儿配合度较高,可采用局部麻醉下渐进式扩张,从8Fr开始每周增加1-2Fr至14-16Fr。婴幼儿多需全身麻醉,建议使用亲水涂层扩张器减少黏膜损伤。
5、医生判断:
术式选择影响扩张必要性。TIP术式狭窄率约8%,通常无需常规扩张;而Onlay岛状皮瓣术式狭窄率达20%,多数需要预防性扩张。最终应由主刀医生根据术中尿道成形情况决定。
术后护理需保持会阴清洁,每日用生理盐水冲洗尿道口。建议多饮水维持尿量>1000ml/日,避免憋尿。可适当进食蓝莓、蔓越莓等富含原花青素的食物预防尿路感染。术后3个月内避免剧烈运动,穿着宽松棉质内裤减少摩擦。定期复查尿常规和泌尿系超声,若出现尿频、尿痛或发热应及时就诊。心理疏导同样重要,家长应避免过度焦虑影响患儿情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