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肌梗塞危险期通常为发病后48-72小时,实际时间受到梗死面积、侧支循环建立、再灌注治疗时机、基础疾病控制、并发症发生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1、梗死面积心肌缺血范围直接影响危险期长短。前壁广泛性心肌梗塞因累及左心室主要供血区域,危险期可能延长至5-7天,需持续心电监护。小面积下壁心肌梗塞患者若未出现恶性心律失常,危险期可能缩短至24小时内。心肌酶谱动态监测可辅助判断心肌损伤程度。
2、侧支循环冠状动脉慢性闭塞患者可能已建立侧支代偿循环,这类患者虽然发生急性心梗,但因缺血预适应现象,心肌细胞耐受性较强,危险期相对较短。通过冠状动脉造影可评估侧支血流分级,Rentrop分级2级以上者预后较好。
3、再灌注治疗发病6小时内行PCI手术或静脉溶栓成功恢复血流者,心肌再灌注损伤较轻,危险期可控制在48小时内。延迟再灌注可能导致心肌顿抑现象,延长危险期至1周。术后需监测ST段回落幅度及TIMI血流分级。
4、基础疾病合并糖尿病、慢性肾病等基础疾病患者,因微循环障碍和代谢紊乱,心肌修复能力下降,危险期常超过72小时。血糖波动会加重内皮损伤,需将糖化血红蛋白控制在7%以下。肾功能不全者需调整抗凝药物剂量。
5、并发症出现心源性休克、室间隔穿孔等机械并发症时,危险期可持续2周以上。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多发生在24小时内,需备好除颤设备。后期需警惕心室附壁血栓形成,超声心动图检查有助于早期发现。
心肌梗塞恢复期应保持低盐低脂饮食,每日钠摄入量控制在2000毫克以下,优先选择深海鱼、燕麦等富含ω-3脂肪酸的食物。康复训练需循序渐进,发病1周内以床旁被动活动为主,2周后可在监护下进行6分钟步行试验。戒烟限酒,避免情绪激动,定期监测血压心率。遵医嘱服用阿司匹林、他汀类药物,出现胸痛复发或呼吸困难时立即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