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肠炎的病因主要有感染因素、免疫异常、物理化学刺激、肠道菌群失调以及放射性损伤等。
1、感染因素细菌、病毒或寄生虫感染可直接损伤直肠黏膜,常见病原体包括沙门氏菌、志贺氏菌、弯曲杆菌等。部分性传播疾病如淋病奈瑟菌、衣原体感染也可累及直肠。感染性直肠炎多表现为突发腹痛、里急后重及黏液脓血便,需通过粪便培养或核酸检测明确病原。
2、免疫异常溃疡性结肠炎、克罗恩病等炎症性肠病可引发直肠黏膜免疫反应失调,导致淋巴细胞和浆细胞浸润。这类患者常伴有腹泻、便血及体重下降,肠镜检查可见连续性黏膜糜烂。免疫抑制剂如美沙拉嗪、硫唑嘌呤常用于控制病情。
3、物理化学刺激长期便秘导致的粪便机械性摩擦,或滥用泻药、灌肠剂等化学刺激均可损伤直肠。部分患者因肛门镜检查、直肠测温等医疗操作引发黏膜损伤。此类直肠炎症状较轻,停用刺激因素后多可自愈。
4、肠道菌群失调长期使用广谱抗生素可能破坏肠道微生态平衡,导致难辨梭状芽孢杆菌过度繁殖引发伪膜性肠炎。表现为水样腹泻伴发热,粪便检测可见毒素阳性。需停用相关抗生素并口服万古霉素治疗。
5、放射性损伤盆腔肿瘤放疗后可能发生放射性直肠炎,电离辐射会引启动脉内膜炎和黏膜缺血。患者常见便血、黏液便及里急后重,肠镜下可见黏膜脆性增加。治疗需采用硫糖铝灌肠等局部保护措施。
直肠炎患者应保持低渣饮食,避免辛辣刺激性食物,注意补充水分和电解质。急性期需卧床休息,便后使用温水清洁肛周。建议定期进行肠镜复查,监测病情变化。若出现持续发热、大量便血或剧烈腹痛,应立即就医排除严重并发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