鹅口疮患者发热可通过物理降温、补充水分、口腔护理、药物治疗、就医检查等方式处理。鹅口疮伴发热通常由真菌感染加重、继发细菌感染、免疫力低下、脱水、药物反应等原因引起。
1、物理降温使用温水擦拭腋窝、腹股沟等大血管走行部位,避免酒精擦浴刺激皮肤。体温超过38.5摄氏度时可临时使用退热贴,注意监测体温变化频率。保持室内通风,衣着宽松透气,禁止包裹过厚影响散热。
2、补充水分发热会增加体液流失,需少量多次饮用温开水或口服补液盐。母乳喂养婴儿应增加哺乳次数,成人可适量饮用淡盐水或椰子水。避免含糖饮料刺激口腔黏膜,观察排尿量预防脱水。
3、口腔护理使用碳酸氢钠溶液轻柔清洁口腔黏膜,每日3-4次抑制真菌繁殖。哺乳前后用棉签蘸取制霉菌素溶液涂抹患儿口腔。成人可用氯己定含漱液漱口,避免用力刮擦白色伪膜导致出血。
4、药物治疗制霉菌素混悬液可直接作用于口腔真菌感染,氟康唑适用于顽固性鹅口疮。继发细菌感染时需联用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发热持续可短期服用对乙酰氨基酚。所有药物均需严格遵医嘱使用。
5、就医检查发热超过3天或体温持续超过39摄氏度需及时就诊,排查疱疹性口炎、手足口病等合并感染。免疫功能低下者出现寒战、嗜睡等表现应立即就医,必要时进行血常规和真菌培养检测。
鹅口疮发热期间应保持饮食清淡,选择温凉的流质或半流质食物如米汤、蒸蛋,避免酸辣硬质食物刺激创面。注意餐具消毒隔离,哺乳母亲需同步治疗乳头真菌感染。保证充足睡眠,适当补充维生素B族和益生菌,恢复期避免公共场所交叉感染。观察口腔黏膜恢复情况,白色伪膜完全消退后仍需巩固用药数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