靶向治疗主要适用于具有特定分子靶点的恶性肿瘤,常见于非小细胞肺癌、乳腺癌、结直肠癌、黑色素瘤、白血病等。靶向药物通过精准作用于肿瘤细胞的异常信号通路或基因突变,抑制肿瘤生长和扩散。
1、非小细胞肺癌非小细胞肺癌中EGFR基因突变、ALK融合基因阳性患者适合靶向治疗。EGFR突变可使用吉非替尼片、厄洛替尼片等酪氨酸激酶抑制剂,ALK阳性患者常用克唑替尼胶囊。靶向治疗可显著延长无进展生存期,但可能出现皮疹、腹泻等不良反应。
2、乳腺癌HER2阳性乳腺癌是靶向治疗的主要适应症,曲妥珠单抗注射液、帕妥珠单抗注射液可阻断HER2受体信号传导。激素受体阳性患者则适用CDK4/6抑制剂如哌柏西利胶囊。治疗期间需监测心脏功能,避免与蒽环类药物联用。
3、结直肠癌RAS野生型转移性结直肠癌可采用西妥昔单抗注射液、贝伐珠单抗注射液等抗EGFR或抗VEGF药物。联合化疗可提高客观缓解率,但需注意皮肤毒性、高血压等副作用。KRAS突变患者对EGFR抑制剂无效。
4、黑色素瘤BRAF V600突变阳性黑色素瘤适用维莫非尼片、达拉非尼胶囊联合曲美替尼片等靶向组合。治疗前必须进行基因检测,用药后可能引发发热、关节痛等反应,需定期评估肿瘤负荷和影像学变化。
5、白血病慢性髓性白血病BCR-ABL融合基因阳性者首选伊马替尼片、达沙替尼片等TKI类药物。Ph染色体阳性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同样适用。治疗需持续监测分子学反应,耐药患者可换用二代或三代TKI。
靶向治疗前必须通过免疫组化、基因检测明确靶点状态,用药期间定期复查靶病灶和不良反应。饮食需保证优质蛋白摄入,避免葡萄柚等影响药物代谢的食物。出现严重副作用如间质性肺炎、心脏毒性时需立即就医调整方案。患者应严格遵医嘱用药,不得自行增减剂量或联合其他抗肿瘤药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