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外线辐射可能引起皮肤癌、黑色素瘤等恶性肿瘤。长期暴露于紫外线辐射会增加患癌风险,主要与紫外线损伤皮肤细胞DNA、抑制免疫功能、加速皮肤老化等因素有关。
1、DNA损伤:
紫外线中的UVB可直接破坏皮肤细胞DNA结构,导致关键抑癌基因突变。当细胞无法修复这些损伤时,可能发展为基底细胞癌或鳞状细胞癌。这类损伤具有累积效应,晒伤次数越多风险越高。
2、免疫抑制:
紫外线会降低皮肤局部免疫功能,使朗格汉斯细胞数量减少,对异常细胞的清除能力下降。这种免疫监视功能减弱后,突变细胞更容易逃脱机体防御系统形成肿瘤。
3、氧化应激:
紫外线辐射诱导产生大量自由基,引发脂质过氧化反应。长期氧化应激会造成细胞膜损伤和蛋白质变性,促进肿瘤微环境形成,增加恶性黑色素瘤的发生概率。
4、光老化累积:
慢性紫外线暴露导致真皮层胶原纤维断裂、弹性纤维变性。这种光老化过程伴随慢性炎症反应,持续刺激可能诱发癌前病变如日光性角化病,进而发展为浸润性皮肤癌。
5、遗传易感性:
部分人群因MC1R等基因变异导致黑色素合成能力低下,缺乏足够的光保护机制。这类体质对紫外线更敏感,即使中等强度照射也可能显著增加黑色素瘤风险。
日常应避免上午10点至下午4点的强紫外线时段外出,选择UPF50+的防晒衣物和广谱防晒霜进行物理遮挡。阴天也需做好防护,因80%紫外线可穿透云层。定期自查皮肤是否有新发痣或原有痣形态改变,每年进行专业皮肤镜检查。多摄入含维生素C、E及β-胡萝卜素的深色蔬果,有助于中和紫外线产生的自由基。户外工作者建议每2小时补涂防晒产品,佩戴宽檐帽和防紫外线墨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