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宝发烧喉咙起泡可通过物理降温、药物退热、抗病毒治疗、局部护理、补液支持等方式处理。喉咙起泡伴发热多由疱疹性咽峡炎、手足口病、急性扁桃体炎、疱疹性口腔炎、链球菌感染等引起。
1、物理降温使用温水擦拭颈部、腋窝、腹股沟等大血管走行部位,水温控制在32-34摄氏度,避免酒精擦浴或冰敷。适当减少衣物包裹,保持室内通风,室温维持在24-26摄氏度。监测体温变化,每30分钟复测一次。
2、药物退热体温超过38.5摄氏度时需遵医嘱使用退热药,如布洛芬混悬液、对乙酰氨基酚滴剂、小儿退热栓等。注意两次用药间隔不少于4小时,24小时内不超过4次。避免使用阿司匹林等可能引起瑞氏综合征的药物。
3、抗病毒治疗确诊疱疹性咽峡炎或手足口病时,可遵医嘱使用利巴韦林颗粒、干扰素喷雾剂、开喉剑喷雾剂等抗病毒药物。合并细菌感染时需加用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干混悬剂、头孢克洛颗粒等抗生素。
4、局部护理用生理盐水或碳酸氢钠溶液漱口,婴幼儿可用棉签蘸取溶液清洁口腔。疱疹破溃后可喷涂康复新液促进愈合。避免进食过热、过硬、酸性食物,选择温凉流质饮食如米汤、牛奶等。
5、补液支持少量多次饮用温水、口服补液盐,每日液体摄入量按50-80ml/kg计算。观察尿量及精神状态,出现尿少、眼窝凹陷等脱水表现时需及时就医。可适量补充维生素C泡腾片、葡萄糖酸锌口服溶液等。
保持宝宝口腔清洁,每次进食后喂少量温水冲洗口腔。饮食以清淡易消化的流质或半流质为主,如藕粉、蒸蛋羹、蔬菜泥等。注意隔离防护,避免与其他儿童密切接触。密切观察体温、皮疹、精神状态变化,如出现持续高热不退、嗜睡、肢体抖动、呼吸急促等症状应立即就医。恢复期可适当补充乳铁蛋白粉、益生菌制剂等增强免疫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