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疗后便血可通过调整饮食、局部护理、药物治疗、输血支持、就医评估等方式处理。化疗后便血可能与血小板减少、胃肠黏膜损伤、痔疮加重、凝血功能障碍、肠道感染等因素有关。
1、调整饮食增加流质或半流质食物如米汤、藕粉,减少粗纤维食物摄入。避免辛辣刺激食物,选择富含铁质的瘦肉泥、肝泥补充失血。每日分6-8次少量进食,减轻肠道负担。可适量食用蒸苹果、香蕉等保护肠黏膜。
2、局部护理排便后使用温水清洁肛周,避免用力擦拭。痔疮患者可用高锰酸钾坐浴,水温控制在40℃以下。涂抹痔疮膏如马应龙麝香痔疮膏保护创面。使用软垫减少坐位压迫,保持会阴部干燥清洁。
3、药物治疗血小板低下者可遵医嘱使用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注射液。黏膜损伤可口服康复新液促进修复。感染性腹泻需用蒙脱石散联合双歧杆菌三联活菌胶囊调节肠道菌群。止血药物如氨甲环酸片需在监测凝血功能下使用。
4、输血支持血红蛋白低于60g/L或出现心悸气促时,需输注浓缩红细胞。血小板计数低于20×10⁹/L伴活动性出血,应输注血小板悬液输血前后监测生命体征,观察有无发热过敏反应。输血后24小时内复查血常规评估疗效。
5、就医评估持续鲜血便超过24小时或伴有剧烈腹痛需急诊处理。进行肠镜检查排除肠道溃疡、肿瘤复发。检测凝血四项、D-二聚体判断出血原因。调整化疗方案或暂停化疗药物,必要时介入栓塞止血。
化疗期间保持每日记录便血次数、颜色和量,监测血压、心率变化。卧床休息时抬高下肢促进回流,避免突然起身导致眩晕。恢复期逐步增加活动量,从床边站立过渡到短距离行走。定期复查血常规、肝肾功能,及时补充白蛋白、电解质等营养物质。注意观察皮肤黏膜有无新发出血点,出现发热、黑便等异常立即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