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范围可通过体温测量判断,主要有腋温、口温、肛温、耳温、额温五种测量方式。
1、腋温腋温测量是将体温计置于腋窝深处夹紧5分钟,正常范围为36.0-37.0摄氏度。超过37.2摄氏度可判断为发热。腋温测量方便安全,但易受出汗、测量时间不足等因素影响准确性。测量前需擦干腋窝汗液,确保体温计与皮肤充分接触。
2、口温口温测量需将体温计置于舌下闭口3分钟,正常值比腋温高0.2-0.4摄氏度。超过37.5摄氏度视为发热。测量前30分钟应避免进食冷热食物或吸烟。儿童及意识不清者不宜采用此方法,以防咬碎体温计造成伤害。
3、肛温肛温测量最接近核心体温,正常范围为36.5-37.7摄氏度,超过38.0摄氏度即为发热。适用于婴幼儿及昏迷患者,测量时需涂抹润滑剂,插入深度2-3厘米。操作不当可能损伤直肠黏膜,需由专业人员指导进行。
4、耳温耳温枪通过检测鼓膜红外辐射测量体温,正常值35.8-37.8摄氏度,超过38.0摄氏度判断为发热。测量时需将耳廓向后上方轻拉,确保探头对准鼓膜。耳垢堆积或外耳道炎症可能影响结果准确性。
5、额温额温枪通过扫描颞动脉温度间接反映体温,正常范围35.8-37.8摄氏度,超过37.8摄氏度视为发热。测量快速无接触,适合公共场所筛查,但易受环境温度、出汗等因素干扰,需多次测量取平均值。
不同测量方式存在0.3-0.5摄氏度的正常差异。建议选择固定测量部位进行体温监测,避免混用不同测量方式。发热期间应保持充足水分摄入,选择易消化食物,穿着透气衣物。体温超过38.5摄氏度或持续发热超过3天,或伴随意识改变、皮疹、抽搐等症状时,需及时就医明确病因。婴幼儿、孕妇、老年人及慢性病患者出现发热更应密切观察,必要时在医生指导下使用退热药物。
小儿肺炎是否痊愈可通过症状缓解、体征稳定及辅助检查结果综合判断。
症状方面,体温持续正常超过24小时且无反复,咳嗽频率明显减少、痰液变稀易咳出,呼吸急促或喘息消失,食欲和活动量恢复至病前水平,提示病情好转。体征上,医生听诊肺部湿啰音或哮鸣音消失,呼吸频率恢复正常,无胸骨或肋间凹陷等呼吸困难表现。辅助检查中,血常规显示白细胞计数及C反应蛋白降至正常范围,胸部X线片或CT提示炎症阴影吸收,病原学检查转阴,均支持临床治愈标准。
部分患儿可能遗留轻微咳嗽或痰鸣音,需与医生确认是否为恢复期正常现象。早产儿、先天性心脏病患儿等特殊人群需延长观察期,避免过早停药。日常需保持室内空气流通,避免接触呼吸道感染患者,遵医嘱完成疗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