止鼾可通过调整睡姿、控制体重、使用口腔矫正器、治疗鼻部疾病、避免睡前饮酒等方式缓解。鼾声通常由气道狭窄、肥胖、鼻中隔偏曲、扁桃体肥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等因素引起。
1、调整睡姿侧卧位睡眠可减少舌根后坠,缓解气道阻塞。仰卧时重力作用易使软腭和舌根下坠,建议使用防鼾枕或背部固定装置辅助保持侧卧。枕头高度以维持颈椎自然曲度为佳,过高可能加重气道压迫。
2、控制体重颈部脂肪堆积会压迫上气道,BMI超过24者需通过饮食管理和有氧运动减重。每周至少150分钟快走或游泳,减少高糖高脂饮食,目标使颈围男性小于38厘米,女性小于35厘米。
3、口腔矫正器下颌前移矫治器可前拉下颌骨扩大咽腔,适用于轻中度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需由口腔科医生定制,可能出现暂时性关节不适或流涎,禁忌用于严重颞下颌关节疾病患者。
4、治疗鼻部疾病慢性鼻炎、鼻息肉等可选用鼻用糖皮质激素如布地奈德鼻喷雾剂,配合生理盐水冲洗。鼻中隔偏曲需手术矫正,过敏性鼻炎患者应避免接触尘螨等过敏原。
5、避免睡前饮酒酒精会松弛咽部肌肉加重气道塌陷,睡前4小时需禁酒。镇静类药物同理,必要时咨询医生调整用药时间。长期酗酒者需逐步戒断,突然停饮可能引发戒断反应。
建立规律睡眠节律,保持卧室湿度40%-60%,使用加湿器防止黏膜干燥。晚餐与睡眠间隔3小时以上,避免饱食。持续严重打鼾伴日间嗜睡者需进行多导睡眠监测,排除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可能。孕妇打鼾应监测血压,警惕妊娠高血压风险。儿童打鼾需检查腺样体肥大情况,长期缺氧可能影响生长发育。
手足口病刚好短期内一般不会马上又得上,但存在再次感染的可能。手足口病主要由肠道病毒引起,感染后对同种病毒会产生免疫力,但不同型别的病毒仍可导致再次感染。
手足口病康复后,患者体内会对引发此次感染的特定肠道病毒型别产生抗体,短期内再次感染同一型别病毒的概率较低。这种免疫力通常可持续数月甚至更长时间,因此多数情况下不会在痊愈后立即复发。手足口病病毒有多个型别,常见的有柯萨奇病毒A16型和肠道病毒71型,感染其中一种后仍可能感染其他型别。不同型别病毒之间缺乏交叉免疫保护,接触新型别病毒时可能再次发病。
少数情况下,免疫系统功能较弱的人群可能出现病毒持续感染或重复感染。婴幼儿由于免疫系统发育不完善,比成人更容易发生再次感染。托幼机构等儿童密集场所病毒传播风险较高,即使刚痊愈也可能接触新型别病毒。部分患者临床表现不典型或症状轻微,可能误判为复发,实际是不同型别病毒感染所致。
预防手足口病再次感染需注意个人卫生,养成勤洗手习惯,避免接触患者分泌物。康复后仍要加强营养补充,保证充足睡眠,适当锻炼增强体质。患儿痊愈后建议居家观察几天再返校,减少交叉感染风险。出现发热、皮疹等症状时应及时就医明确诊断,遵医嘱进行隔离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