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溺水急救方法主要有清除口鼻异物、开放气道、人工呼吸、胸外按压、及时送医等。
1、清除口鼻异物将溺水儿童救上岸后,须立即检查口腔和鼻腔是否有泥沙、水草等异物阻塞。可用手指包纱布清理口腔,或将儿童置于侧卧位轻拍背部帮助排水。注意操作时避免将异物推入更深部位,同时保持颈部稳定防止二次伤害。
2、开放气道采用仰头抬颏法开放气道,一手置于前额下压使头部后仰,另一手食指中指抬起下颌骨。对于婴幼儿,头部后仰角度不宜过大,避免气管受压。若怀疑颈椎损伤,应采用推举下颌法代替仰头动作。
3、人工呼吸对无自主呼吸者立即实施口对口人工呼吸。成人每次吹气1秒,儿童吹气量以胸廓隆起为度,婴儿采用口对口鼻方式。吹气频率成人10-12次/分,儿童12-20次/分。首次连续给予2次有效通气,每次吹气后观察胸廓回落。
4、胸外按压无脉搏时开始胸外按压,成人按压深度5-6厘米,儿童约5厘米,婴儿4厘米。按压位置为两乳头连线中点,成人双手叠放,儿童单手掌根,婴儿两手指。按压与通气比30:2,频率100-120次/分,按压中断不超过10秒。
5、及时送医即使复苏成功也需立即送医,溺水可能引发继发性肺损伤、脑水肿等并发症。转运途中保持呼吸道通畅,持续监测生命体征。向医护人员详细说明溺水时间、水温、是否呛入异物等情况,便于后续治疗。
家长应加强儿童水上活动监管,选择有救生员的正规场所,为儿童配备合格救生设备。学习心肺复苏术并定期练习,家中浴缸、水桶等容器使用后立即清空。发现儿童溺水时保持冷静,避免盲目跳水施救,优先呼叫专业救援。事后注意观察儿童有无咳嗽、呼吸困难等迟发症状,及时进行医疗评估。
成人海姆立克急救法是一种用于气道异物梗阻的紧急处理方法,主要通过腹部冲击帮助患者排出阻塞物。该技术适用于意识清醒的成人患者,操作时需从背后环抱患者腰部,快速向上向内挤压腹部,利用肺部残留气体推动异物排出。主要有操作准备、定位手法、施力方向、力度控制和后续处理五个关键步骤。
一、操作准备实施前需快速判断患者状态,确认其无法咳嗽、说话或呼吸,出现双手抓喉的窒息表现。让患者站立或坐直,施救者站于其身后,确保操作环境安全无障碍物。
二、定位手法施救者一脚插入患者两腿之间保持稳定,双手从腋下环抱至腹部。一手握拳,拳眼朝向患者腹部,位置在脐上两横指处,另一手包住拳头。注意避开胸骨末端和肋弓,防止内脏损伤。
三、施力方向双臂用力收紧,快速向上方45度角冲击患者腹部,模拟J字形运动轨迹。每次冲击需干脆有力,利用膈肌上抬产生的气流压力推动异物。连续进行5次冲击为一组,观察异物是否排出。
四、力度控制冲击力度应足以抬起患者双脚为宜,但需根据体型调整。对孕妇或肥胖者应改为胸部冲击,定位在胸骨下半段。冲击时注意保持患者身体前倾,避免因用力过猛导致肋骨骨折或脏器损伤。
五、后续处理若异物排出应立即停止操作,帮助患者清除口腔残留物。若患者失去意识需转为心肺复苏,并呼叫急救电话。成功施救后仍需就医检查,排除迟发性内脏出血或气道损伤等并发症。
掌握海姆立克急救法需通过专业培训反复练习,日常应注意进食时细嚼慢咽,避免说笑。老年人应避免食用粘性食物,儿童需将坚果类物品放在安全位置。建议家庭成员共同学习急救技能,定期参加红十字会等机构组织的急救复训课程,确保手法准确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