婴儿败血症可能由细菌感染、病毒感染、真菌感染、免疫缺陷、围产期感染等因素引起。婴儿败血症是指病原体侵入婴儿血液循环并在其中生长繁殖,产生毒素而发生的急性全身性感染,通常表现为发热或体温不升、反应差、喂养困难等症状。
1、细菌感染细菌感染是引起婴儿败血症最常见的原因,常见致病菌包括B族链球菌、大肠埃希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等。这些细菌可能通过呼吸道、消化道、皮肤黏膜等途径进入血液循环。治疗需根据血培养结果选用敏感抗生素,如注射用青霉素钠、注射用头孢曲松钠、注射用美罗培南等。家长需注意观察婴儿精神状态、体温变化,发现异常及时就医。
2、病毒感染巨细胞病毒、肠道病毒等病毒感染也可能导致婴儿败血症,这类感染多见于免疫功能低下的早产儿。病毒感染引起的败血症通常起病较隐匿,可能伴有皮疹、肝功能异常等表现。治疗可选用更昔洛韦注射液、静脉注射用人免疫球蛋白等药物。家长需保持环境清洁,避免接触呼吸道感染患者。
3、真菌感染白色念珠菌、曲霉菌等真菌感染常见于长期使用广谱抗生素或留置中心静脉导管的婴儿。真菌性败血症进展较快,可能伴有皮肤黏膜损害。治疗需使用抗真菌药物如注射用两性霉素B、氟康唑注射液等。家长需注意奶瓶、玩具的消毒,避免交叉感染。
4、免疫缺陷先天性免疫缺陷病如重症联合免疫缺陷、慢性肉芽肿病等会使婴儿更易发生败血症。这类患儿可能反复发生严重感染,治疗效果较差。治疗需根据具体免疫缺陷类型选择免疫球蛋白替代治疗或造血干细胞移植。家长需特别注意防护,避免带婴儿到人群密集场所。
5、围产期感染母亲产道感染、胎膜早破、产程延长等因素可能导致新生儿在出生过程中感染。这类败血症多在生后72小时内发病,病情进展迅速。治疗需早期使用抗生素如注射用氨苄西林钠联合注射用头孢噻肟钠。家长需配合医生完成相关检查,密切监测婴儿生命体征。
预防婴儿败血症需从孕期保健做起,孕妇应定期产检,及时发现和治疗感染。分娩时注意无菌操作,新生儿护理要注重脐部、皮肤清洁。提倡母乳喂养以增强婴儿免疫力,避免与呼吸道感染者接触。保持居室通风,定期消毒奶具和玩具。发现婴儿出现精神反应差、吃奶减少、体温异常等情况时,家长应立即就医,不可延误治疗时机。
败血症主要通过细菌感染引起,少数情况下可由真菌、病毒或寄生虫感染导致。常见感染途径包括皮肤黏膜破损、呼吸道感染、泌尿生殖系统感染、腹腔感染以及医疗器械相关感染。
皮肤黏膜破损是败血症最常见的感染途径之一。皮肤作为人体第一道防线,当出现伤口、烧伤或压疮时,细菌可能通过破损处侵入血液循环。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化脓性链球菌是这类感染的主要病原体。这类感染通常伴随局部红肿热痛,严重时可出现发热、寒战等全身症状。保持皮肤清洁完整,及时处理伤口可有效预防。
呼吸道感染也是败血症的重要来源。肺炎链球菌、流感嗜血杆菌等病原体可能从肺部进入血液。患者常有咳嗽、咳痰、胸痛等呼吸道症状,随着病情进展可能出现高热、呼吸急促。老年人、免疫功能低下者更易发生。接种肺炎球菌疫苗、流感疫苗有助于降低风险。
泌尿生殖系统感染引起的败血症多见于尿路梗阻或留置导尿管的患者。大肠埃希菌是最常见的致病菌。典型表现包括尿频、尿急、尿痛,严重时出现腰痛、发热。保持个人卫生、避免尿潴留是预防关键。腹腔感染如阑尾炎、胆囊炎、腹膜炎等也可能导致败血症。肠道细菌通过炎症部位进入血流,常见病原体包括大肠埃希菌、厌氧菌等。腹痛、腹胀、恶心呕吐是常见症状,需积极治疗原发感染。
医疗器械相关感染日益受到重视。静脉导管、人工关节等植入物可能成为细菌入侵门户。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是主要致病菌。严格无菌操作、规范导管护理可减少此类感染。免疫功能低下、慢性病患者更需注意防范。
预防败血症需注意个人卫生,及时处理感染病灶,避免滥用抗生素。出现持续发热、寒战、心率加快等疑似症状时应尽早就医。医务人员应严格执行无菌操作规范,合理使用侵入性医疗器械。高危人群可考虑接种相关疫苗,增强免疫力有助于降低感染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