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吸机治疗期间需监测的指标主要有氧合指数、气道压力、呼吸频率、潮气量、血气分析。
1、氧合指数:
氧合指数反映患者肺部氧交换能力,正常值为300-500毫米汞柱。机械通气期间需维持氧合指数大于200毫米汞柱,可通过调整吸入氧浓度和呼气末正压实现。数值持续低于150毫米汞柱提示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可能。
2、气道压力:
气道峰压应控制在35厘米水柱以下,平台压不超过30厘米水柱。过高压力可能导致气压伤,需检查是否存在气道痉挛、分泌物堵塞或肺顺应性下降。压力过低可能提示管道漏气或呼吸机参数设置不当。
3、呼吸频率:
成人目标呼吸频率通常设为12-20次/分钟。频率过快可能反映人机对抗或代谢性酸中毒,过慢则可能提示镇静过度。需根据血气分析结果调整,保持与潮气量的适宜比例。
4、潮气量:
保护性通气策略推荐潮气量按6-8毫升/公斤理想体重设置。过大潮气量易致容积伤,过小则可能引起肺泡萎陷。需结合平台压和驱动压综合评估,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应适当降低潮气量。
5、血气分析:
动脉血氧分压应维持在60-100毫米汞柱,二氧化碳分压35-45毫米汞柱。需定期检测以评估通气效果,及时调整呼吸机参数。出现代谢性酸中毒或呼吸性碱中毒时需对应处理。
呼吸机治疗期间建议保持床头抬高30-45度预防误吸,每2小时翻身拍背促进痰液排出。营养支持选择高蛋白易消化食物,适当补充维生素C和锌促进黏膜修复。可进行被动肢体活动预防深静脉血栓,清醒患者可指导腹式呼吸训练。环境湿度维持在50%-60%,定期消毒呼吸机管路。出现心率增快、血压波动等异常时需立即通知医护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