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度贫血可通过输血治疗、补充铁剂、使用促红细胞生成素、治疗原发病、骨髓移植等方式治疗。重度贫血通常由失血过多、造血功能障碍、红细胞破坏过多、骨髓疾病、遗传性疾病等原因引起。
1、输血治疗输血治疗是重度贫血的紧急处理方式,适用于血红蛋白低于60克每升或出现严重缺氧症状的患者。输血能快速提高血红蛋白水平,改善组织供氧。输血前需进行血型交叉配血试验,避免输血反应。输血过程中需密切监测生命体征,观察有无发热、寒战等不良反应。输血后需定期复查血常规,评估治疗效果。
2、补充铁剂补充铁剂适用于缺铁性贫血导致的重度贫血,常用药物有硫酸亚铁片、琥珀酸亚铁片、多糖铁复合物胶囊等。铁剂治疗需持续3-6个月,直至铁蛋白恢复正常。服用铁剂可能出现恶心、便秘等胃肠道反应,建议餐后服用。维生素C有助于铁剂吸收,可同时补充。治疗期间需定期监测血清铁、铁蛋白等指标。
3、使用促红细胞生成素促红细胞生成素适用于肾性贫血、肿瘤相关性贫血等,常用药物有重组人促红素注射液、达依泊汀α注射液等。这类药物能刺激骨髓造血,提高血红蛋白水平。使用过程中需监测血压、血红蛋白变化,避免血红蛋白上升过快导致高血压等并发症。需皮下注射给药,治疗周期较长。
4、治疗原发病治疗原发病是解决重度贫血的根本措施。消化性溃疡出血需抑酸止血,月经过多需调节内分泌,溶血性贫血需免疫抑制,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需化疗。不同原发病的治疗方案差异较大,需由专科医生制定个体化方案。控制原发病后,贫血症状可逐渐改善。
5、骨髓移植骨髓移植适用于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骨髓纤维化等造血干细胞缺陷性疾病。移植前需进行HLA配型,寻找合适供体。移植后需使用免疫抑制剂预防排斥反应,密切监测感染、移植物抗宿主病等并发症。骨髓移植风险较高,需严格评估适应症,仅在常规治疗无效时考虑。
重度贫血患者需加强营养支持,多摄入富含铁、叶酸、维生素B12的食物如瘦肉、动物肝脏、深绿色蔬菜。避免剧烈运动,防止跌倒受伤。保持规律作息,避免感染。严格遵医嘱用药,定期复查血常规。出现头晕加重、心悸、呼吸困难等症状需及时就医。长期贫血可能影响心脏功能,需定期进行心脏评估。
重度贫血患者输血量需根据血红蛋白水平、体重及临床症状综合评估,通常每输注1单位红细胞悬液可提升血红蛋白5-10g/L,目标值为血红蛋白≥70g/L或症状缓解。
输血量计算需结合患者当前血红蛋白值与目标值的差值。例如体重60kg的成人,血红蛋白30g/L时需提升至70g/L,约需输注4-8单位红细胞悬液。儿童按每公斤体重10-15ml全血或5-10ml红细胞悬液计算。输血过程中需监测生命体征,分次输注可降低循环超负荷风险。急性失血性贫血需同步补充血容量,慢性贫血患者输血速度宜缓慢。输血后24-48小时需复查血常规评估疗效,铁蛋白检测可指导后续铁剂治疗。心功能不全患者需严格控制输血速度与总量,必要时联合利尿剂。
重度贫血患者输血后应保持卧床休息,避免突然体位改变。日常需增加动物肝脏、瘦肉、菠菜等富铁食物摄入,配合维生素C促进铁吸收。限制浓茶咖啡影响铁剂吸收的食物,定期随访血常规与铁代谢指标。若出现发热、皮疹等输血反应需立即就医,长期贫血患者建议完善骨髓穿刺等检查明确病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