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嗓子哑可能由过度用嗓、急性喉炎、过敏性喉水肿、声带小结、先天性喉软骨发育不良等原因引起,可通过雾化吸入、禁声休息、抗过敏治疗、嗓音训练、手术矫正等方式改善。
1、过度用嗓儿童长时间大声哭闹、喊叫可能导致声带充血水肿。表现为声音嘶哑但无发热,声带检查可见黏膜充血。需保持环境湿润,限制说话时间,可配合金银花露等代茶饮缓解。避免进食辛辣刺激食物,一般休息数日可恢复。
2、急性喉炎病毒感染引起的声门下区水肿常见于3岁以下幼儿,特征为犬吠样咳嗽伴吸气性喉鸣。轻症可用布地奈德雾化吸入,中重度需静脉注射地塞米松。家长需保持患儿坐位,夜间加强湿度监测,警惕喉梗阻发生。
3、过敏性喉水肿接触过敏原后突发声音嘶哑伴呼吸困难,喉镜检查见苍白色水肿。需立即脱离过敏原,使用氯雷他定糖浆抗过敏,严重时需肾上腺素肌肉注射。建议家长记录饮食日记,避免再次接触可疑致敏物质。
4、声带小结长期用声不当导致的双侧声带前中1/3交界处对称性隆起,学龄期儿童多见。电子喉镜可确诊,初期通过嗓音训练改善发声方式,顽固性结节需考虑喉显微手术。家长应纠正孩子尖叫习惯,控制每日说话总量。
5、先天性喉软骨发育不良喉软化症患儿出生后即出现间歇性声嘶,吸气时伴有喉鸣。多数随年龄增长自愈,严重者可导致喂养困难,需行喉成形术。哺乳时保持45度角体位,定期监测体重增长曲线。
日常需保持室内湿度在50%以上,避免被动吸烟。急性期给予温凉流质饮食,用吸管辅助饮水减少喉部刺激。观察呼吸频率及三凹征表现,出现口唇发绀、烦躁不安应立即急诊。恢复期可进行吹泡泡等呼吸训练,增强喉部肌肉协调性。定期耳鼻喉科随访评估声带发育情况,避免发展为慢性喉炎。
声带息肉嗓子哑可能与用声过度、炎症刺激、胃酸反流等因素有关。
用声过度是声带息肉的常见原因,长时间大声说话或唱歌可能导致声带黏膜充血水肿,反复刺激会形成息肉样病变。炎症刺激多见于急慢性喉炎,病原体感染或过敏反应会引起声带黏膜损伤,长期未愈可能发展为息肉。胃酸反流患者由于胃酸刺激喉部黏膜,可能诱发声带组织增生。声带息肉通常表现为持续性声音嘶哑、发音费力、音域变窄等症状,部分患者伴有咽喉异物感或干痒。
症状明显者可遵医嘱使用金嗓散结丸、黄氏响声丸、清喉利咽颗粒等中成药,或通过喉镜下手术切除治疗。日常应避免过度用嗓,减少辛辣刺激食物摄入,戒烟限酒并保持室内空气湿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