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足口病的高发期一般为4-7月,南方地区可能提前至3月,北方地区可能延后至9月。手足口病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传染病,主要通过消化道、呼吸道和密切接触传播,5岁以下儿童发病率较高。
手足口病的高发期与气候环境密切相关。4-7月气温升高、湿度增大,有利于肠道病毒在外界环境中存活和传播。幼儿园、托儿所等儿童聚集场所容易发生交叉感染。患儿主要表现为手、足、口腔等部位出现疱疹或溃疡,可能伴有发热、食欲不振等症状。部分患儿可能出现神经系统并发症,如脑炎、脑膜炎等。
在手足口病高发期,家长需特别注意儿童的个人卫生。饭前便后要用肥皂洗手,避免接触患病儿童。幼儿园等集体单位要加强晨检,发现疑似病例及时隔离。保持室内通风,定期对玩具、餐具等物品进行消毒。目前已有EV71型手足口病疫苗,建议适龄儿童接种以预防重症病例。
秋天是咽炎的高发期之一,与季节干燥、温差变化等因素密切相关。
咽炎在秋季高发主要与空气湿度下降和气温波动有关。秋季空气干燥会导致咽喉黏膜水分蒸发加快,局部防御功能减弱。昼夜温差增大易引发上呼吸道感染,可能诱发或加重咽炎症状。部分人群因秋季花粉、尘螨等过敏原增多而出现过敏性咽炎。室内外温差导致的反复受凉也是常见诱因。
建议秋季保持室内湿度,外出佩戴口罩,避免辛辣刺激饮食,适当增加饮水频率。若咽痛持续或伴随发热等症状,应及时到耳鼻喉科就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