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经期肚子疼通常由原发性痛经和继发性痛经引起,可能与前列腺素分泌过多、子宫内膜异位症、子宫腺肌病、盆腔炎性疾病、宫颈狭窄等因素有关。痛经可通过热敷、药物缓解、调整生活方式等方法改善。
1、前列腺素分泌过多月经期子宫内膜脱落时会释放前列腺素,刺激子宫收缩导致疼痛。过度收缩可能引发缺血缺氧,加重下腹坠胀感。这类痛经多为原发性,常见于青少年女性。可遵医嘱使用布洛芬缓释胶囊、双氯芬酸钠栓或萘普生片等药物抑制前列腺素合成。日常可用热水袋热敷腹部,避免剧烈运动。
2、子宫内膜异位症子宫内膜组织异位生长在卵巢、盆腔等处,月经期病灶出血刺激腹膜引发疼痛。疼痛多始于经前1-2天,可能伴随性交痛、排便痛。病灶反复出血可能导致盆腔粘连。需通过超声或腹腔镜确诊,可遵医嘱使用地诺孕素片、孕三烯酮胶囊等药物抑制内膜生长,严重者需手术切除病灶。
3、子宫腺肌病子宫内膜侵入子宫肌层导致子宫均匀增大,月经期肌层内出血引发进行性加重的痛经。常伴有经量增多、贫血,妇科检查可触及质硬子宫。超声显示肌层增厚伴蜂窝状改变。轻症可遵医嘱使用左炔诺孕酮宫内缓释系统,中重度需考虑子宫动脉栓塞术或子宫切除术。
4、盆腔炎性疾病细菌感染引起的输卵管、卵巢炎症可能导致经期盆腔充血加重,引发持续性下腹痛。可能伴随发热、异常分泌物,妇科检查有宫颈举痛。需抗生素治疗如头孢曲松钠注射液联合甲硝唑氯化钠注射液,慢性炎症可能需物理治疗促进吸收。
5、宫颈狭窄人工流产或宫颈手术后瘢痕形成导致经血排出受阻,子宫收缩增强引发痛经。疼痛集中于经期第1-2天,经血流出后缓解。可通过宫颈扩张术改善,术后可能需放置宫内节育器预防再粘连。未生育者慎用此方法,可尝试口服短效避孕药减少经量。
月经期应注意腹部保暖,避免生冷饮食和过度疲劳。适量饮用姜茶、热牛奶有助于缓解痉挛。记录疼痛特点和伴随症状有助于医生判断病因。若疼痛影响日常生活或伴随异常出血、发热等症状,建议及时妇科就诊排查器质性疾病。规律锻炼和盆底肌训练可能减少前列腺素敏感性,长期痛经者可在医生指导下周期性使用止痛药。
来月经时肚子疼通常称为痛经,可能由前列腺素分泌过多、子宫收缩异常、子宫内膜异位症、盆腔炎性疾病、子宫腺肌病等原因引起。
一、前列腺素分泌过多月经期间子宫内膜脱落会释放前列腺素,这种物质会刺激子宫收缩帮助排出经血。前列腺素水平过高可能导致子宫过度收缩,压迫周围血管造成缺血缺氧,从而引发下腹坠痛。此类疼痛多出现在经期前1-2天,可通过热敷缓解。
二、子宫收缩异常部分女性子宫肌肉协调性较差,收缩时可能出现不规律痉挛。这种收缩异常会使子宫内压力骤增,刺激痛觉神经产生绞痛感。疼痛常呈阵发性,伴随腰骶部酸胀,适度运动有助于改善血液循环减轻症状。
三、子宫内膜异位症子宫内膜组织生长在子宫腔外时,经期这些异位内膜也会出血但无法排出。血液积聚刺激盆腔组织,可能产生进行性加重的深部疼痛,甚至放射至肛门。此类疼痛多在经前开始并持续整个经期,需要妇科检查确诊。
四、盆腔炎性疾病细菌感染引起的输卵管、卵巢炎症会导致盆腔粘连。月经期间充血肿胀的器官牵拉粘连组织,可能引发持续性钝痛伴随分泌物异常。急性发作时可能出现发热,需抗生素治疗控制感染。
五、子宫腺肌病子宫内膜侵入子宫肌层形成的病变,会使子宫均匀性增大变硬。经期病灶出血导致子宫张力增高,产生进行性加重的剧烈疼痛,可能伴随经量增多。超声检查可见子宫肌层特征性改变。
日常可采取低脂饮食减少前列腺素合成,适量补充维生素B族和镁元素帮助舒缓肌肉。经期避免剧烈运动和生冷食物,使用热水袋热敷下腹每次15-20分钟。疼痛持续加重或伴随异常出血时,应及时进行妇科检查和超声诊断,排除器质性病变后,医生可能开具布洛芬、萘普生等前列腺素抑制剂,或短效避孕药调节激素水平。记录疼痛周期和特点有助于医生判断病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