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栓塞患者通常需要打肚皮针,即皮下注射抗凝药物。肺栓塞是由于血栓阻塞肺动脉或其分支导致的急症,抗凝治疗是核心措施之一,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可快速抑制血栓进展。
低分子肝素通过皮下注射能迅速起效,减少血液高凝状态,适用于急性期肺栓塞或存在活动性出血风险的患者。这类药物生物利用度高,剂量调整方便,且无需频繁监测凝血功能。常见注射部位为腹部脐周区域,需每日1-2次规律给药,疗程通常持续5-10天,直至口服抗凝药达到治疗水平。注射时需轮换部位避免局部淤青,按压时间应超过5分钟。
对于严重肾功能不全或妊娠期肺栓塞患者,可能需调整剂量或改用普通肝素静脉注射。极少数对肝素过敏者可能出现血小板减少,需换用新型口服抗凝药如利伐沙班片。术后短期预防性抗凝通常选择低分子肝素钙注射液,而长期治疗多过渡至华法林钠片。
肺栓塞患者除规范抗凝外,需避免久坐或卧床不动,急性期后可在医生指导下逐步恢复活动。饮食应减少高脂高盐食物,增加水分摄入降低血液黏稠度。定期复查凝血功能及下肢静脉超声,观察有无新发血栓。若出现咯血、头痛或注射部位严重血肿,应立即就医调整治疗方案。
肺栓塞引起的胸痛可能与肺动脉阻塞、心肌缺血、胸膜刺激、炎症反应、神经反射等因素有关。肺栓塞通常由下肢深静脉血栓脱落导致,表现为突发胸痛、呼吸困难、咯血等症状。
1、肺动脉阻塞血栓阻塞肺动脉主干或分支时,血管内压力急剧升高,刺激血管壁机械感受器引发锐痛。疼痛多位于胸骨后,随呼吸加重,可能伴随低氧血症。需通过肺动脉CT确诊,常用抗凝药物包括低分子肝素钙注射液、华法林钠片、利伐沙班片等。
2、心肌缺血大面积肺栓塞导致右心室负荷骤增,冠状动脉灌注不足引发心绞痛样疼痛。疼痛可放射至肩背部,伴有冷汗、血压下降。心电图可见SⅠQⅢTⅢ改变,治疗需溶栓如注射用阿替普酶联合血管活性药物。
3、胸膜刺激肺梗死累及胸膜时产生纤维素性炎症,呼吸时脏层与壁层胸膜摩擦引发刀割样疼痛。疼痛定位明确,听诊可闻胸膜摩擦音。需用布洛芬缓释胶囊缓解疼痛,同时进行抗凝治疗。
4、炎症反应血栓释放炎症介质刺激肺组织C纤维,产生持续性钝痛。可能伴随发热、白细胞升高,需与非甾体抗炎药如塞来昔布胶囊联用抗生素如头孢呋辛酯片控制感染。
5、神经反射肺动脉压力感受器通过迷走神经反射引发牵涉痛,疼痛范围弥散且难以定位。可通过吸氧、镇静如地西泮片缓解症状,根本治疗仍需解除血管梗阻。
肺栓塞患者急性期需绝对卧床,避免剧烈咳嗽或体位变动导致血栓再脱落。恢复期建议穿医用弹力袜预防深静脉血栓,饮食以低脂高纤维为主,限制钠盐摄入。定期监测凝血功能,遵医嘱调整抗凝药物剂量,出现新发胸痛或咯血需立即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