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胃扩张可通过禁食胃肠减压、静脉补液、药物治疗、内镜治疗、手术治疗等方式干预。该病多由暴饮暴食、胃肠动力障碍、术后并发症等因素引起,表现为上腹饱胀、呕吐、脱水等症状。
1、禁食胃肠减压立即停止经口进食并通过鼻胃管引流胃内容物是基础治疗。胃肠减压能减少胃内压力,缓解胃壁缺血,需持续至胃蠕动功能恢复。同时需监测引流量及性质,若引流出咖啡样液体提示可能存在胃黏膜损伤。
2、静脉补液纠正水电解质紊乱是关键措施。患者常因频繁呕吐导致低钾血症和代谢性碱中毒,需静脉补充氯化钠、氯化钾等电解质溶液。严重脱水者需快速补液,但需警惕心肺功能不全患者输液速度过快可能诱发急性肺水肿。
3、药物治疗可遵医嘱使用盐酸甲氧氯普胺注射液促进胃肠蠕动,注射用奥美拉唑钠抑制胃酸分泌,间苯三酚注射液缓解平滑肌痉挛。药物治疗需在胃肠减压基础上进行,避免盲目使用止吐药掩盖病情进展。
4、内镜治疗对于胃内大量食物潴留且减压效果不佳者,可在胃镜下进行食物残渣清除。内镜能直观评估胃黏膜损伤程度,同时可放置空肠营养管为后续肠内营养支持创造条件。操作需由经验丰富的消化内镜医师实施。
5、手术治疗出现胃壁坏死穿孔或保守治疗无效时需外科干预。常见术式包括胃造瘘术、胃部分切除术等,术后需持续胃肠减压并预防性使用注射用头孢呋辛钠等抗生素。手术死亡率较高,需严格把握适应证。
急性胃扩张患者恢复期应遵循渐进式饮食原则,初期选择米汤、藕粉等流质,逐步过渡至低纤维半流质。避免摄入产气食物如豆类、碳酸饮料,餐后保持坐位30分钟。日常需规律进食,控制单次进食量,合并糖尿病等基础疾病者需同步治疗原发病。若出现反复腹胀、早饱感应及时复查胃动力功能。
急性胃扩张可通过胃肠减压、纠正水电解质紊乱、药物治疗、内镜治疗、手术治疗等方式治疗。急性胃扩张通常由暴饮暴食、胃肠动力障碍、机械性梗阻、术后并发症、代谢紊乱等原因引起。
1、胃肠减压通过鼻胃管引流胃内容物减轻胃内压力,是基础治疗手段。操作时需注意避免误吸,同时监测引流液性状和量。严重腹胀者可能需要重复进行减压操作,必要时联合肛管排气。
2、纠正水电解质紊乱大量胃液丢失易导致低氯低钾性碱中毒,需静脉补充生理盐水和氯化钾。监测血电解质和酸碱平衡,根据检验结果调整补液方案。尿量恢复后注意补充葡萄糖溶液预防反应性低血糖。
3、药物治疗可遵医嘱使用甲氧氯普胺促进胃肠蠕动,西咪替丁减少胃酸分泌,山莨菪碱解除平滑肌痉挛。胃黏膜损伤者可加用硫糖铝混悬液保护胃黏膜。避免使用可能抑制胃肠蠕动的阿片类药物。
4、内镜治疗对于食物团块或异物导致的梗阻,可在胃镜下进行异物取出术。操作前需确认无消化道穿孔,术中注意避免黏膜损伤。术后需继续胃肠减压观察有无再发扩张。
5、手术治疗出现胃壁缺血坏死或穿孔时需急诊手术,常见术式包括胃造瘘术、胃部分切除术。术后需加强营养支持,逐步过渡到肠内营养。慢性胃扩张反复发作者可考虑胃固定术。
治疗期间应严格禁食,症状缓解后从流质饮食逐渐过渡到正常饮食。恢复期避免进食过快过饱,减少产气食物摄入。有基础疾病者需积极治疗原发病,术后患者需定期随访胃排空功能。出现持续呕吐、剧烈腹痛或呕血等症状时需立即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