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口包扎后纱布粘在伤口上可用生理盐水浸润后轻柔揭除。这种情况通常由组织液渗出凝固或伤口愈合初期结痂导致,处理不当可能引起二次损伤。
组织液渗出是伤口愈合的自然过程,当渗出液中的纤维蛋白与纱布纤维结合干燥后,会形成粘连。此时强行撕扯可能撕裂新生表皮组织,导致出血或延迟愈合。正确操作应使用无菌生理盐水充分浸润粘连部位5-10分钟,待凝固物软化后,沿伤口平行方向缓慢揭除。若仍有部分纱布紧密附着,可重复浸润操作直至完全分离。对于浅表擦伤,可预先在伤口涂抹凡士林纱布作为隔离层。
当伤口处于结痂期时,痂皮与纱布的机械性结合更为紧密。此时除生理盐水外,可改用含聚维酮碘的消毒液进行软化,其具有更好的渗透性和抗菌作用。操作时需观察伤口基底情况,若出现鲜红色渗血或黄白色脓性分泌物,提示可能存在感染迹象。对于大面积深度烧伤等特殊伤口,建议由医护人员使用专业敷料处理,避免自行操作造成真皮层损伤。
日常护理应保持伤口适度湿润环境,选择硅胶敷料、水胶体敷料等新型材质替代传统纱布。换药频率根据渗出量调整,一般浅表伤口每1-2天更换一次,术后伤口遵医嘱处理。接触伤口前需规范洗手,操作时使用无菌镊子辅助。若揭除敷料后出现持续渗血、红肿热痛或异常分泌物,应及时就医评估感染风险并进行专业清创处理。
伤口里面有脓可通过清创消毒、外用药物、口服药物、引流处理、手术清创等方式治疗。伤口化脓通常由细菌感染、异物残留、免疫力低下、伤口护理不当、慢性疾病等因素引起。
1、清创消毒使用生理盐水或碘伏冲洗伤口,清除脓液和坏死组织。操作时需由医护人员或经过培训的人员进行,避免二次感染。清创后可用无菌纱布覆盖伤口,每日更换敷料。若脓液黏稠难以清除,可先用双氧水稀释脓液再冲洗。
2、外用药物遵医嘱使用莫匹罗星软膏、复方多粘菌素B软膏、夫西地酸乳膏等抗菌药膏。这些药物能抑制金黄色葡萄球菌等常见化脓菌,使用时需先清洁创面,薄涂后包扎。对碘过敏者应避免含碘制剂,用药期间观察是否出现皮肤刺痛等不良反应。
3、口服药物感染扩散时需口服头孢克洛分散片、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片、左氧氟沙星片等抗生素。药物选择需根据脓液细菌培养结果,避免自行用药导致耐药性。糖尿病患者或免疫力低下者可能需要延长疗程,用药期间禁止饮酒。
4、引流处理深部脓肿需切开引流,放置橡胶引流条排出脓液。术后每日用呋喃西林溶液冲洗脓腔,直至无脓性分泌物。引流期间保持伤口开放状态,避免过早闭合导致积脓复发。伴有发热或淋巴管炎时需联合静脉输液治疗。
5、手术清创大面积坏死或特殊部位化脓需手术彻底清创,如肛周脓肿需行根治术。术后使用头孢曲松钠等广谱抗生素预防败血症,慢性骨髓炎合并化脓可能需病灶清除联合持续灌洗。糖尿病患者术后需严格控制血糖以促进愈合。
化脓伤口护理期间应保持创面干燥,避免接触生水。每日观察脓液性状变化,出现绿色脓液或恶臭提示铜绿假单胞菌感染。增加鸡蛋、鱼肉等优质蛋白摄入促进组织修复,血糖偏高者需监测空腹及餐后血糖。伤口周围出现红肿热痛加剧或发热超过38.5摄氏度时需立即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