胰腺炎的超声表现主要包括胰腺肿大、回声异常、胰周积液、胰管扩张及周围血管受压等。胰腺炎可分为急性胰腺炎和慢性胰腺炎,超声检查是诊断胰腺炎的重要影像学手段之一。
1、胰腺肿大胰腺炎患者超声检查常显示胰腺弥漫性或局限性肿大。急性胰腺炎时胰腺体积明显增大,边缘模糊,慢性胰腺炎则可能出现胰腺萎缩或局部纤维化增生导致的形态不规则。胰腺肿大程度与炎症严重程度相关,超声可测量胰腺头、体、尾各部分的厚度进行量化评估。
2、回声异常正常胰腺呈均匀中等回声,胰腺炎时回声发生改变。急性水肿型胰腺炎表现为胰腺回声减低,出血坏死型胰腺炎则呈现不均匀高低混合回声。慢性胰腺炎由于纤维化和钙化,常显示为回声增强伴后方声影,部分病例可见点状强回声钙化灶。
3、胰周积液胰腺炎常伴有胰周液体聚集,超声可清晰显示胰周无回声区。急性胰腺炎积液多见于小网膜囊、肾前间隙等部位,慢性胰腺炎假性囊肿表现为边界清楚的囊性结构。超声能准确定位积液范围,为临床穿刺引流提供依据。
4、胰管扩张慢性胰腺炎患者常见主胰管不规则扩张,超声显示为管状无回声结构。胰管扩张可能由胰管狭窄、结石或肿瘤压迫导致,内径超过3毫米即提示异常。超声可测量胰管直径,观察其走行是否通畅,评估胰管系统病变程度。
5、周围血管受压严重胰腺炎可能导致邻近血管受压或血栓形成。超声多普勒检查可显示脾静脉、肠系膜上静脉等血管的狭窄或闭塞,门静脉系统血流动力学改变。血管受压可能引起区域性门脉高压,超声检查对评估血管并发症具有重要价值。
胰腺炎患者应严格禁食,避免高脂饮食,急性期需完全胃肠外营养支持。恢复期饮食应从清流质逐步过渡到低脂软食,限制每日脂肪摄入量。建议戒酒,控制血糖,定期复查超声监测胰腺形态变化。出现持续腹痛、发热等症状应及时就医,避免自行使用止痛药物掩盖病情。
超声监视下治疗肠套叠灌肠的成功率通常为70%-90%,具体与患儿年龄、套叠时间、肠管血供情况等因素相关。
超声监视下灌肠复位是儿童肠套叠的首选非手术治疗方法,通过生理盐水或气体灌肠在实时超声引导下逐步解除肠管套叠。成功率在发病24小时内可达85%以上,尤其适用于6个月至2岁婴幼儿。早期干预时肠壁水肿较轻,肠系膜血管未发生不可逆损伤,灌肠压力能有效推动套入部回纳。操作过程中需动态监测肠管复位情况,观察套叠头部移动至回盲部消失为复位成功标志。部分病例需重复进行2-3次灌肠操作,首次失败后间隔30分钟再次尝试可提高成功率。该技术对操作者经验要求较高,需准确判断套叠类型及选择合适灌肠压力。
少数情况下可能出现灌肠复位失败,多见于发病超过48小时、肠管存在缺血坏死或继发性肠套叠病例。患儿若出现持续腹痛加剧、腹膜刺激征或休克表现,需考虑复位失败可能。套叠时间超过72小时者成功率可能下降至50%以下,因肠壁全层坏死风险显著增加。复杂型肠套叠如回回结型、小肠型套叠的复位难度较大。部分病例合并梅克尔憩室、肠息肉等原发病变时,灌肠后易发生再套叠。对于超声显示肠壁增厚超过8毫米、腹腔游离液体量多或彩色多普勒提示肠壁血流信号消失者,应及时中转手术治疗。
肠套叠患儿复位后需住院观察24-48小时,监测有无再套叠迹象。家长应注意患儿饮食从流质逐步过渡到正常,避免剧烈运动。恢复期出现呕吐、血便或阵发性哭闹需立即复诊。日常需注意预防肠道感染,合理添加辅食,避免突然改变饮食习惯。对于反复发作肠套叠的患儿,建议完善消化道造影等检查排除器质性病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