胰腺和脾不是同一个器官,两者在解剖位置、生理功能和疾病表现上均有明显差异。
胰腺位于腹腔深处,横跨第一腰椎前方,分为头、颈、体、尾四部分,兼具内分泌和外分泌功能。内分泌部分通过胰岛细胞分泌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调节血糖,外分泌部分分泌胰液帮助消化蛋白质、脂肪和碳水化合物。常见胰腺疾病包括急性胰腺炎、慢性胰腺炎和胰腺癌,多表现为上腹剧痛、脂肪泻或血糖异常。
脾脏位于左季肋区,紧贴膈肌下方,属于淋巴器官和血液过滤器。主要功能包括清除衰老红细胞、储存血小板、参与免疫应答。脾脏病变常见于脾肿大、脾功能亢进或外伤性脾破裂,可能引发左上腹隐痛、血小板减少或免疫力下降。两者虽邻近但无直接功能关联,脾切除后胰腺功能不受影响,而胰腺疾病也不会直接累及脾脏。
日常需注意避免暴饮暴食和酗酒以保护胰腺功能,脾脏则需预防腹部外伤。若出现持续上腹痛、消化不良或不明原因贫血,建议及时进行腹部超声或CT检查明确器官病变。体检时可通过血液淀粉酶、血糖检测评估胰腺功能,血常规和腹部触诊有助于判断脾脏状态。
胰腺炎是胰腺组织的炎症性疾病,根据病情严重程度可分为轻型和重型,轻型胰腺炎通常不危险,重型胰腺炎可能危及生命。胰腺炎主要有急性胰腺炎和慢性胰腺炎两种类型,通常由胆石症、长期酗酒、高脂血症等因素引起,表现为剧烈腹痛、恶心呕吐、发热等症状。
轻型胰腺炎占大多数,患者胰腺仅出现水肿和轻微炎症,经禁食、补液等治疗后1-2周可恢复,并发症较少。腹痛多位于上腹部,呈持续性胀痛或刀割样痛,可能向背部放射,进食后加重。血液检查可见淀粉酶和脂肪酶升高3倍以上,影像学检查显示胰腺肿大但无坏死。治疗以胃肠减压、静脉营养支持为主,可配合使用奥美拉唑肠溶片、醋酸奥曲肽注射液等药物抑制胰液分泌。
重型胰腺炎占少数但危险性高,胰腺出现广泛坏死和出血,可能引发多器官功能衰竭。患者除剧烈腹痛外,还可能出现休克、呼吸困难、意识模糊等全身症状。血液检查除酶学指标升高外,还伴有白细胞显著增高、低钙血症等。增强CT检查可发现胰腺坏死范围超过30%。治疗需在重症监护室进行,除常规治疗外可能需要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外科清创手术等干预措施,死亡率可达20-30%。
胰腺炎患者恢复期需严格遵循低脂饮食,每日脂肪摄入控制在20克以下,避免酒精和暴饮暴食。建议选择清蒸、水煮等烹饪方式,适量补充优质蛋白如鸡胸肉、鱼肉等。慢性胰腺炎患者可长期服用胰酶肠溶胶囊帮助消化,定期复查胰腺功能和影像学检查。出现持续腹痛、体重下降等症状时需及时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