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患者是否需要服药需根据病情决定,部分患者通过生活方式干预可暂时无须用药,但多数患者需长期规律服药控制血糖。
对于新诊断的2型糖尿病患者,若血糖轻度升高且无并发症,医生可能建议先进行3-6个月的生活方式管理。通过严格控制每日主食摄入量在150-200克,选择低升糖指数食物如燕麦、荞麦等粗粮,配合每天30分钟以上有氧运动,部分患者可实现血糖达标。同时需要每周监测空腹及餐后血糖,定期复查糖化血红蛋白。这类患者需每3个月评估胰岛功能,若血糖持续稳定可延缓用药。
当患者出现明显多饮多尿症状,随机血糖持续超过13.9mmol/L,或糖化血红蛋白高于7.5%时,必须启动药物治疗。胰岛功能严重受损的1型糖尿病、合并酮症酸中毒等急性并发症、已出现视网膜病变或肾病等慢性并发症的患者,必须严格遵医嘱用药。擅自停药可能导致血糖急剧升高,诱发高渗性昏迷等危重情况。妊娠期糖尿病患者为保证胎儿安全,也需全程接受药物治疗。
建议糖尿病患者定期监测血糖指标,每3个月检查糖化血红蛋白,每年进行并发症筛查。饮食上注意控制总热量,选择富含膳食纤维的蔬菜水果,避免高糖高脂食物。保持规律运动习惯,每周进行150分钟中等强度运动。出现头晕、心悸等低血糖症状时及时进食糖果。所有用药调整都应在内分泌科医生指导下进行,不可自行增减药量或停药。
糖尿病患者不吃药可能出现低血糖,但具体是否发生与用药类型、饮食运动等因素有关。低血糖通常由胰岛素或促泌剂类药物过量使用导致,而单纯依赖生活方式干预的糖尿病患者低血糖风险较低。
使用胰岛素或磺脲类降糖药的患者若突然停药,可能因药物蓄积作用导致血糖骤降。这类药物通过促进胰岛素分泌或直接补充胰岛素降低血糖,用药期间需严格监测血糖并规律进食。若未及时调整药量或摄入碳水化合物不足,可能出现心悸、出汗、手抖等低血糖症状。部分长效降糖药如格列美脲片作用时间较长,停药后仍可能持续数日影响血糖。
仅通过二甲双胍缓释片、阿卡波糖片等非促泌剂类药物治疗的患者,停药后低血糖概率较低。这类药物主要通过抑制肝糖输出或延缓碳水化合物吸收发挥作用,单用时极少引发低血糖。但若合并肝肾功能异常或长时间未进食,仍可能出现血糖波动。部分患者停药后因饮食失控反而会出现高血糖症状。
建议糖尿病患者调整用药前咨询医生,日常监测血糖变化并随身携带糖果应急。出现头晕、乏力等低血糖征兆时立即进食15克含糖食品,10分钟后未缓解需就医。长期血糖管理应结合个体化治疗方案,避免自行增减药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