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硬化本身不具有传染性,但引起肝硬化的部分病因可能通过血液传播、母婴传播或性接触传播。主要传播途径包括乙型肝炎病毒、丙型肝炎病毒感染等。
乙型肝炎病毒可通过血液或体液传播,如共用注射器、不洁医疗器械操作、母婴垂直传播等。丙型肝炎病毒主要通过血液接触传播,常见于输血、纹身、穿耳洞等有创操作中消毒不彻底的情况。血吸虫病流行区接触疫水可能感染寄生虫,长期未治疗可进展为肝硬化。酒精性肝病和脂肪肝等非传染性病因占肝硬化病例多数,与生活方式密切相关。
预防传染性病因导致的肝硬化需针对性阻断传播链。接种乙肝疫苗可有效预防感染,医疗操作需严格消毒灭菌,避免共用剃须刀等个人物品。孕妇进行乙肝病毒筛查可降低母婴传播概率。丙肝高危人群应定期筛查,早发现早治疗可阻断病情进展。血吸虫疫区需避免接触疫水,接触后及时进行预防性治疗。
肝硬化患者应戒酒并控制体重,定期监测肝功能指标和肝脏超声。饮食需保证优质蛋白摄入但限制钠盐,出现腹水时每日液体摄入不超过1500毫升。避免使用损伤肝脏的药物,所有治疗用药需经肝病专科医生评估。合并食管静脉曲张者须进食软烂食物,防止消化道出血。
肝硬化不会通过唾液传染。肝硬化是肝脏慢性损伤后的病理改变,本身不具有传染性,但需警惕部分导致肝硬化的原发病存在传染风险。
肝硬化属于肝脏终末期病变,常见病因包括病毒性肝炎、酒精性肝病、脂肪肝等。其中乙型肝炎病毒、丙型肝炎病毒可通过血液、母婴或性接触传播,但日常共用餐具、接吻等唾液接触不会传播肝炎病毒。酒精性肝病和代谢相关脂肪性肝病则完全不具备传染性。若肝硬化患者合并口腔出血,理论上存在极微量血液经唾液传播的可能性,但实际发生概率极低。
需要区分的是,部分肝硬化患者可能同时携带具有传染性的病原体。例如慢性乙肝患者发展为肝硬化后,其血液中的乙肝病毒仍具有传染性,但传播途径仍以血液和体液接触为主。单纯唾液接触不会造成病毒传播,完整皮肤接触患者唾液也不会导致感染。
日常与肝硬化患者接触时,无须过度担忧传染问题。建议避免共用可能接触血液的个人物品如剃须刀、牙刷等。对于乙肝表面抗原阳性的肝硬化患者,密切接触者可通过接种乙肝疫苗获得免疫力。若患者出现牙龈出血或口腔溃疡,建议暂时分餐并做好餐具消毒。定期复查肝功能、病毒载量等指标,有助于评估疾病进展和传染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