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宝肠套叠症状主要表现为阵发性哭闹、呕吐、果酱样血便、腹部包块及精神萎靡。肠套叠是指一段肠管套入相邻肠腔内,属于婴幼儿急腹症,需及时就医处理。
1、阵发性哭闹突发剧烈腹痛导致宝宝出现规律性哭闹,表现为双腿蜷曲、面色苍白,持续数分钟后缓解,间隔10-20分钟反复发作。腹痛由肠管痉挛和缺血引起,随着病情进展,哭闹间隔逐渐缩短。家长需立即记录发作频率,避免喂食并尽快就医。
2、呕吐早期呕吐物为胃内容物,后期可含胆汁或粪渣样物。肠管梗阻导致消化道内容物反流,呕吐频率与肠套叠程度相关。出现胆汁性呕吐提示梗阻已进展至小肠中下部,家长需保持宝宝侧卧位防止误吸,切勿自行服用止吐药物。
3、果酱样血便发病6-12小时后排出暗红色黏液血便,形似果酱,由套叠肠管黏膜缺血坏死出血所致。血便量少但具有特征性,家长需保留样本供医生查验。部分患儿可能先出现黄色粪便后转为血便,需注意观察排便变化。
4、腹部包块右上腹或脐周可触及腊肠样包块,质地中等偏硬,按压时宝宝哭闹加剧。包块为套叠的肠段形成,在腹痛间歇期较易触及。家长检查时动作需轻柔,避免反复按压加重肠管损伤。
5、精神萎靡随着病情发展,宝宝出现面色苍白、冷汗、嗜睡等休克前期表现。因肠管缺血导致全身炎症反应及脱水,需立即急诊处理。家长发现异常需测量体温和尿量,途中保持宝宝平卧并禁食禁水。
肠套叠多发于4-10个月婴儿,发病后24小时内是治疗黄金期。确诊后可通过空气灌肠复位,失败则需腹腔镜手术。日常需注意科学添加辅食,避免肠道蠕动紊乱。恢复期喂养应遵循由稀到稠原则,观察排便及进食情况。定期体检排查肠道畸形,接种轮状病毒疫苗可降低发病概率。出现不明原因哭闹伴呕吐时,建议家长立即携带宝宝至小儿外科就诊。
婴儿肠套叠的三大典型症状是阵发性哭闹、呕吐和果酱样血便。肠套叠是指一段肠管套入相邻的肠腔内,属于婴幼儿急腹症,需及时就医处理。
1、阵发性哭闹患儿表现为突发剧烈哭闹,面色苍白,双腿蜷曲至腹部,持续数分钟后缓解,间隔10-20分钟反复发作。这种哭闹与肠管痉挛性收缩导致缺血疼痛有关,随着病情进展,发作间隔会逐渐缩短。家长需立即记录发作频率并就医,避免延误手术复位时机。
2、呕吐早期呕吐物为胃内容物,后期可含胆汁或粪渣样物。呕吐由肠管梗阻后内容物反流引起,伴随腹胀加重可能出现脱水症状。家长应注意观察呕吐物性状变化,避免喂食并保持侧卧位防止误吸。
3、果酱样血便发病后6-12小时可能出现暗红色黏液血便,形似果酱,由套叠肠管黏膜缺血坏死出血所致。部分患儿初期仅排便减少或排出正常粪便,但肛门指检可见指套染血。发现血便需立即携带样本就医,协助超声或空气灌肠检查确诊。
日常需注意科学喂养,避免突然改变辅食种类,流感季节警惕肠道病毒感染诱发的肠系膜淋巴结肿大。出现症状后禁食禁水,避免自行按压腹部或使用止痛药物掩盖病情。确诊后轻度病例可采用空气灌肠复位,严重者需行肠套叠复位术或肠切除吻合术,术后遵医嘱逐步恢复饮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