妊娠期糖尿病可通过饮食调整、运动干预、血糖监测、药物治疗、心理疏导等方式控制血糖。妊娠期糖尿病通常由胰岛素抵抗增加、胎盘激素影响、遗传因素、肥胖、年龄等因素引起。
1、饮食调整:
合理分配碳水化合物摄入量,选择低升糖指数食物如燕麦、糙米等,每日分5-6餐进食。增加膳食纤维摄入,适量补充优质蛋白质,避免高糖高脂饮食。饮食控制需在营养师指导下进行,保证胎儿正常发育所需营养。
2、运动干预:
建议每天进行30分钟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如散步、孕妇瑜伽、游泳等。运动时间宜选择餐后1小时,避免空腹运动。运动需根据个体情况调整强度,出现宫缩、阴道出血等不适应立即停止。
3、血糖监测:
每日监测空腹及餐后2小时血糖,记录血糖变化趋势。血糖控制目标为空腹≤5.3mmol/L,餐后2小时≤6.7mmol/L。监测结果异常应及时就医调整治疗方案。
4、药物治疗:
当饮食运动控制效果不佳时,医生可能建议使用胰岛素治疗。常用胰岛素包括门冬胰岛素、地特胰岛素等。口服降糖药在妊娠期使用受限,需严格遵医嘱。
5、心理疏导:
妊娠期糖尿病可能增加孕妇焦虑情绪,可通过心理咨询、孕妇学校课程等方式缓解压力。家人支持对血糖控制尤为重要,共同学习疾病管理知识。
妊娠期糖尿病患者应保持规律作息,保证充足睡眠。日常可进行盆底肌训练,预防妊娠相关并发症。注意足部护理,避免外伤感染。定期产检监测胎儿发育情况,出现视力模糊、严重口渴、体重异常增加等症状需立即就医。产后6-12周需复查糖耐量试验,评估血糖恢复情况。
妊娠期糖尿病的检查方法主要有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空腹血糖检测、随机血糖检测、糖化血红蛋白检测、尿糖检测等。
1、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是诊断妊娠期糖尿病的金标准。孕妇需空腹8小时后饮用含75克葡萄糖的溶液,分别在饮用前、饮用后1小时和2小时采集静脉血测定血糖值。任何一次血糖值超过标准即可能诊断为妊娠期糖尿病。该试验能准确反映孕妇的糖代谢状态,但需多次采血且耗时较长。
2、空腹血糖检测空腹血糖检测要求孕妇至少8小时未进食后测量静脉血糖。该方法操作简便,但单独使用可能漏诊部分餐后血糖异常的孕妇。若空腹血糖值异常升高,可直接诊断为妊娠期糖尿病。检测前需避免剧烈运动和情绪波动,确保结果准确性。
3、随机血糖检测随机血糖检测指不考虑进食时间的血糖测量,适用于门诊快速筛查。当随机血糖值显著升高时需进一步检查。该方法虽便捷但易受饮食影响,不能作为确诊依据。检测时需注意采血时间记录,供医生综合判断。
4、糖化血红蛋白检测糖化血红蛋白反映近2-3个月平均血糖水平,不受短期饮食影响。妊娠期因红细胞寿命缩短可能导致结果偏低,需结合其他检查综合评估。该指标主要用于监测长期血糖控制情况,不推荐作为妊娠期糖尿病的主要诊断方法。
5、尿糖检测尿糖检测通过试纸法筛查尿液中葡萄糖含量,操作简单无创。但妊娠期肾糖阈降低可能导致假阳性,且不能反映具体血糖值。尿糖阳性需进一步做血糖检测确认。该方法适合基层医疗机构初步筛查,需配合其他检查明确诊断。
妊娠期糖尿病筛查通常在孕24-28周进行,高危孕妇可能需提前检查。确诊后应定期监测血糖,控制饮食中碳水化合物摄入量,选择低升糖指数食物,分餐进食。适当进行散步、孕妇瑜伽等低强度运动,每周至少150分钟。严格遵医嘱进行血糖监测和产检,必要时使用胰岛素治疗。保持规律作息和良好心态,避免过度焦虑影响血糖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