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醇中毒主要表现为头痛、眩晕、恶心、呕吐、视物模糊、意识障碍等症状,严重时可导致失明甚至死亡。甲醇中毒可能与误饮含甲醇的假酒、职业接触或皮肤吸收等因素有关。
1、轻度中毒轻度甲醇中毒通常出现头痛、眩晕、乏力等神经系统症状,可能伴有轻度恶心。这些症状与甲醇在体内代谢为甲酸有关,甲酸会抑制细胞呼吸链功能。此时应立即脱离接触源,饮用适量清水稀释毒素,并尽快就医进行血液净化治疗。临床常用碳酸氢钠注射液纠正酸中毒,配合叶酸注射液促进甲酸代谢。
2、消化系统反应甲醇中毒常见剧烈呕吐、腹痛等消化道症状,严重者可出现呕血。这与甲醇直接刺激胃肠黏膜及其代谢产物损伤消化道有关。患者需禁食并静脉补充葡萄糖注射液维持能量,必要时使用奥美拉唑肠溶胶囊保护胃黏膜。呕吐严重时可肌注甲氧氯普胺注射液止吐。
3、视觉损害特征性表现为视物模糊、视野缩小、闪光感,严重时双目失明。甲醇代谢产物会选择性损害视神经和视网膜神经节细胞。发现视觉异常需立即使用甲吡唑注射液抑制酒精脱氢酶,减少毒性代谢物生成,同时静脉滴注地塞米松磷酸钠注射液减轻视神经水肿。
4、代谢性酸中毒呼吸深快、嗜睡、血压下降提示严重酸中毒,因甲酸大量堆积抑制有氧代谢。动脉血气分析显示pH值显著降低,阴离子间隙增大。需紧急静脉输注碳酸氢钠注射液纠正酸中毒,必要时进行血液透析清除毒素,同时监测电解质平衡。
5、中枢抑制重度中毒可出现意识模糊、抽搐、昏迷甚至呼吸抑制,与甲酸穿透血脑屏障损伤脑细胞有关。这类患者需气管插管维持呼吸,静脉注射纳洛酮注射液拮抗中枢抑制,并行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清除毒素。昏迷超过12小时预后较差,可能遗留帕金森综合征等后遗症。
预防甲醇中毒需避免饮用来源不明的酒类,工业生产中做好防护措施。出现可疑症状应立即停止接触并送医,早期使用甲吡唑或乙醇竞争性抑制甲醇代谢是关键。治疗期间需严格监测血气、电解质及肝肾功能,恢复期进行营养神经治疗并定期眼科随访。患者及家属应学习中毒急救知识,家中不存放工业用酒精等危险品。
人体甲醇中毒可通过脱离污染环境、促进排泄、使用解毒剂、纠正酸中毒、血液净化等方式缓解。甲醇中毒通常由误饮含甲醇假酒、职业接触、皮肤吸收等因素引起,需根据中毒程度采取不同干预措施。
一、脱离污染环境立即远离甲醇污染源是首要措施。若为吸入性中毒,需转移至空气新鲜处并解开衣领。皮肤接触者用清水冲洗污染部位15分钟以上,避免通过皮肤持续吸收。职业暴露人员应佩戴防毒面具和防护服,环境甲醇浓度超过260毫克每立方米时需强制通风。
二、促进排泄口服中毒4小时内可考虑洗胃,使用活性炭吸附残余甲醇。静脉补液维持尿量在每小时2毫升每公斤体重,必要时使用呋塞米注射液利尿。血液中甲醇浓度超过20毫克每分升时,需配合碳酸氢钠注射液碱化尿液至PH值7.5-8,加速甲酸盐排出。
三、使用解毒剂乙醇注射液和甲吡唑注射液是临床常用解毒剂。乙醇通过竞争性抑制醇脱氢酶阻断甲醇代谢,维持血乙醇浓度在100-150毫克每分升。甲吡唑注射液可特异性抑制醇脱氢酶,负荷剂量15毫克每公斤静脉注射,后续每12小时给予10毫克每公斤维持。
四、纠正酸中毒代谢性酸中毒是甲醇中毒主要致死原因,需动态监测动脉血气。静脉滴注碳酸氢钠注射液纠正PH值低于7.2的酸中毒,目标维持PH值在7.35-7.45。严重酸中毒可考虑血液透析,同时补充电解质平衡紊乱。
五、血液净化血液透析适用于血甲醇浓度超过50毫克每分升或出现视觉障碍的患者。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能有效清除甲醇和甲酸,治疗时间需持续至血甲醇浓度低于20毫克每分升。伴有急性肾损伤时需联合血液灌流技术清除毒素。
甲醇中毒后需严格禁酒至少3个月,避免加重肝脏代谢负担。恢复期应补充B族维生素尤其是叶酸片促进甲酸代谢,定期复查视力和眼底。职业接触人群建议每年进行肝功能与视野检查,家庭存放工业酒精需明确标识并上锁保管。出现头晕、视力模糊等疑似症状时,应立即携带可疑接触物就医说明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