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胰腺炎的早期症状主要有腹痛、恶心呕吐、发热、食欲减退以及腹胀。小儿胰腺炎通常由胆道疾病、病毒感染、外伤、遗传因素或药物反应等原因引起,需及时就医明确诊断。
1、腹痛腹痛是小儿胰腺炎最常见的早期症状,多表现为中上腹或左上腹持续性疼痛,可能向背部放射。疼痛程度从轻度隐痛到剧烈绞痛不等,进食后可能加重。婴幼儿可能表现为烦躁哭闹、蜷缩身体或拒绝触碰腹部。腹痛与胰腺组织水肿、炎症刺激神经有关,需与胃肠炎、肠梗阻等疾病鉴别。
2、恶心呕吐患儿常伴随反复恶心呕吐,呕吐物可能含胆汁或胃内容物。呕吐与胰腺炎症刺激腹腔神经丛及胃肠功能紊乱有关,严重呕吐可导致脱水。需注意呕吐物性状和频率,若出现咖啡样呕吐物可能提示消化道出血,需紧急处理。
3、发热约半数患儿出现低至中度发热,体温多在38℃左右。发热源于炎症反应释放的致热原,若体温超过39℃或持续不退,可能提示合并感染或胰腺坏死。需监测体温变化,避免与普通感冒发热混淆。
4、食欲减退患儿普遍表现食欲骤降甚至拒食,与胰腺分泌功能受损及腹痛相关。长期进食不足可能导致营养不良,影响恢复。可尝试少量多餐流质饮食,避免高脂食物刺激胰腺分泌。
5、腹胀因肠麻痹或腹腔积液可能出现腹部膨隆,叩诊呈鼓音。严重腹胀可能压迫膈肌影响呼吸。需观察是否伴随肠鸣音减弱或消失,警惕麻痹性肠梗阻等并发症。
家长发现孩子出现上述症状时,应立即就医检查血淀粉酶、脂肪酶及腹部影像学。急性期需禁食并静脉补液,恢复期逐步过渡至低脂饮食。日常需预防胆道感染,避免暴饮暴食,慎用可能损伤胰腺的药物。定期随访监测胰腺功能,警惕慢性胰腺炎或糖尿病等远期并发症。
胆结石引起的胰腺炎通常较为严重,可能引发胰腺坏死、多器官衰竭等并发症。胆源性胰腺炎的严重程度主要与结石梗阻位置、持续时间、是否合并感染等因素有关。
胆结石阻塞胰管或胆胰管共同通道时,胰液无法正常排出导致胰腺自我消化,出现剧烈腹痛、恶心呕吐等症状。早期可能仅表现为轻度水肿性胰腺炎,但若结石持续嵌顿可能发展为出血坏死性胰腺炎,伴随持续高热、血尿淀粉酶显著升高、腹腔积液等表现。部分患者会出现胰腺假性囊肿、胰周脓肿等局部并发症。
少数情况下结石自行排出后症状可缓解,但多数需紧急解除梗阻。合并胆道感染时可能出现感染性休克,血液检查可见白细胞计数急剧升高、降钙素原异常增高。重症患者可能出现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急性肾损伤等全身并发症,需进入重症监护病房治疗。
确诊胆源性胰腺炎后需立即禁食并胃肠减压,根据病情选择内镜取石或手术治疗。恢复期应严格低脂饮食,避免暴饮暴食,定期复查腹部超声监测结石情况。出现持续性腹痛、黄疸等症状时需及时就医,防止病情反复或加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