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胰腺炎的病因主要有胆道疾病、酒精刺激、高脂血症、胰管阻塞、药物因素等。
1、胆道疾病胆道疾病是急性胰腺炎最常见的病因,胆结石、胆道感染等疾病可能导致胆汁反流进入胰管,激活胰酶引发胰腺自身消化。胆总管结石嵌顿在壶腹部时,可直接阻塞胰管开口。患者常伴有右上腹疼痛、黄疸等症状,需通过超声或CT明确诊断,治疗以解除梗阻和控制感染为主。
2、酒精刺激长期大量饮酒可直接损伤胰腺腺泡细胞,促使胰酶异常激活。酒精代谢产物也会增加胰管通透性,导致胰腺组织水肿。这类患者多有长期饮酒史,腹痛多位于中上腹,呈持续性剧痛。戒酒是根本治疗措施,急性期需禁食并给予抑酶药物。
3、高脂血症严重高甘油三酯血症可导致胰腺微循环障碍,脂质沉积在胰腺毛细血管内引发缺血。血液黏稠度增高也会促进胰酶原激活。患者多伴有肥胖或糖尿病,血清呈乳糜状。治疗需严格低脂饮食,必要时进行血浆置换快速降脂。
4、胰管阻塞胰腺肿瘤、胰管结石或先天性胰管畸形等可造成胰液排出受阻,管内压力升高导致腺泡破裂。部分患者可见胰管扩张或钙化灶,表现为反复发作的上腹痛。内镜下胰管支架置入或手术解除梗阻是主要治疗方式。
5、药物因素硫唑嘌呤、噻嗪类利尿剂等药物可能通过直接毒性或过敏反应诱发胰腺炎。通常在用药后数周出现症状,停药后多可缓解。临床需详细询问用药史,避免再次使用相关药物。
急性胰腺炎患者应严格禁食直至腹痛缓解,逐步过渡到低脂流质饮食。恢复期需避免暴饮暴食,限制酒精和高脂肪食物摄入。伴有胆道疾病者建议择期行胆囊切除术,高脂血症患者需长期控制血脂水平。定期监测血糖和胰腺功能,出现持续腹痛或发热应及时就医。
急性胰腺炎的重要标志物主要有血清淀粉酶、血清脂肪酶、C反应蛋白、降钙素原、白细胞计数等。这些指标在诊断和评估病情严重程度中具有关键作用。
1、血清淀粉酶血清淀粉酶是诊断急性胰腺炎最常用的标志物,通常在发病后2-12小时内升高,3-5天恢复正常。该酶由胰腺腺泡细胞分泌,当胰腺组织受损时大量释放入血。淀粉酶水平超过正常值上限3倍以上时对急性胰腺炎具有较高诊断价值,但需注意其他腹部急症也可能导致其升高。
2、血清脂肪酶血清脂肪酶特异性高于淀粉酶,在发病后4-8小时开始升高,可持续7-14天。其半衰期较长,对就诊较晚的患者更具诊断意义。脂肪酶水平与胰腺坏死程度呈正相关,动态监测有助于判断病情进展。该指标不受肾功能影响,在肾功能不全患者中仍能准确反映胰腺状态。
3、C反应蛋白C反应蛋白是评估急性胰腺炎严重程度的重要炎症标志物,在发病24小时后显著升高。该蛋白由肝脏合成,其水平与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和器官功能衰竭密切相关。持续升高的C反应蛋白提示可能存在胰腺坏死或感染,需加强临床监测和干预。
4、降钙素原降钙素原对预测重症急性胰腺炎和感染性并发症具有较高价值。该指标在细菌感染时由甲状腺C细胞和肺神经内分泌细胞大量释放,其水平升高往往早于临床症状出现。动态监测降钙素原有助于早期识别胰腺感染,指导抗生素使用决策。
5、白细胞计数白细胞计数是反映急性胰腺炎炎症程度的常规指标,重症患者常出现白细胞显著增高伴核左移。该指标虽缺乏特异性,但结合其他标志物可提高病情判断准确性。白细胞持续升高或二次升高可能提示感染并发症,需警惕胰腺脓肿或脓毒症的发生。
急性胰腺炎患者应严格禁食直至腹痛缓解和炎症标志物下降,恢复期从低脂流质饮食逐步过渡。避免饮酒和高脂饮食,控制血糖和血脂水平。定期复查胰腺功能和影像学检查,监测胰管狭窄或假性囊肿等并发症。重症患者需进行营养风险评估,必要时给予肠内营养支持。出现持续发热、腹痛加重或器官功能恶化时应及时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