茵陈长大后呈现为多年生草本植物形态,茎直立、叶片羽状分裂、花序呈圆锥状,全株密被白色绒毛。茵陈是菊科蒿属植物茵陈蒿的干燥地上部分,具有药用价值。
茵陈成熟植株高度可达50-100厘米,茎部呈圆柱形,表面有纵棱,基部木质化。叶片互生,二至三回羽状全裂,裂片线形或披针形,长约1-4厘米,宽约1-3毫米,叶缘常反卷。花期7-10月时,茎顶会生出圆锥状花序,由多数卵形或椭圆形的头状花序组成,直径约1.5-2毫米,花序基部有苞片3-4层。花冠管状,黄色,外层为雌花,内层为两性花。果实为瘦果,长约0.8毫米,表面光滑无毛。
茵陈多生长于山坡、路旁、河岸等向阳处,我国大部分地区均有分布。新鲜植株具有特殊香气,干燥后香气更为浓郁。其药用部位主要为春季采收的幼苗或秋季采收的地上部分,春季采收者习称绵茵陈,秋季采割者称茵陈蒿。传统医学认为其味苦、辛,性微寒,归脾、胃、肝、胆经。
茵陈栽培时宜选择排水良好的砂质壤土,播种后保持土壤湿润。采收时注意保留根部以利再生,加工时需阴干或晒干,避免暴晒导致有效成分流失。使用前需除去杂质及残根,洗净切段后干燥贮存。
孕妇一般不建议饮用茵陈水。茵陈具有利胆退黄等功效,但可能刺激子宫收缩或影响胎儿发育。
茵陈水是以中药茵陈为主要原料煎煮的饮品,传统用于肝胆湿热证。茵陈含有挥发油、黄酮类等成分,可能通过胎盘屏障影响胎儿。动物实验显示大剂量茵陈提取物具有胚胎毒性,虽然人类临床数据有限,但孕期应避免潜在风险。部分体质敏感的孕妇饮用后可能出现胃肠不适或过敏反应。茵陈的利胆作用可能改变胆汁代谢,对存在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的孕妇尤其不利。
中药典籍记载茵陈性微寒,长期大量服用可能损伤脾胃阳气。现代药理学研究表明其活性成分可能干扰孕激素代谢,理论上增加流产风险。孕期出现黄疸或肝胆不适时应选择产科医生指导下的安全治疗方案,如熊去氧胆酸片等妊娠B级药物。日常饮水可选择淡竹叶、白茅根等性质平和的中药代茶饮。
孕妇应保持饮食清淡,每日饮水量控制在1500-2000毫升,优先选择温开水或新鲜果汁。出现皮肤瘙痒、尿黄等异常症状时须及时产科就诊,避免自行服用中药。定期产检监测肝功能指标,保持作息规律有助于肝胆系统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