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眼病主要通过避免接触传播、加强个人卫生、隔离患者物品、规范用药和环境消毒等方式防止传染。红眼病多为急性结膜炎,具有较强传染性,需采取综合防控措施。
1、避免接触传播患者需避免用手揉眼,接触眼部后立即用流动水洗手。与他人保持1米以上距离,发病期间避免握手、拥抱等肢体接触。患者使用过的纸巾、棉签等污染物应密封丢弃。
2、加强个人卫生患者需单独使用毛巾、枕套等个人物品,每日煮沸消毒。家庭成员应使用七步洗手法规范洗手,尤其接触患者后需用含酒精洗手液清洁。避免与患者共用眼妆用品或眼镜等物品。
3、隔离患者物品患者使用的床单、衣物需60℃以上热水浸泡清洗。门把手、手机等高频接触物品每日用含氯消毒剂擦拭。儿童患者玩具应专用并定期消毒,塑料玩具可用84消毒液浸泡处理。
4、规范用药患者需遵医嘱使用左氧氟沙星滴眼液、更昔洛韦眼用凝胶等抗感染药物,用药前后清洁双手。滴眼时避免瓶口接触眼部,不同患者不可混用同一支眼药。症状消失后仍需完成疗程。
5、环境消毒患者居住房间每日通风3次,每次30分钟。紫外线灯照射可杀灭空气中病原体,注意避开人体直射。学校等集体场所发现病例时,需对课桌椅、文具等物品进行终末消毒。
红眼病传染期通常持续10-14天,患者应居家休息至症状完全消失。家庭成员可适量补充维生素A和维生素C增强黏膜抵抗力,饮食宜清淡避免辛辣刺激。患者痊愈后建议更换牙刷、隐形眼镜护理液等个人用品,被褥阳光暴晒6小时以上。集体单位出现聚集性病例时,应及时报告疾控部门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和处置。
咽炎是否传染给宝宝取决于具体病因,病毒性或细菌性咽炎可能传染,非感染性咽炎通常不会传染。
病毒性咽炎主要由流感病毒、腺病毒等引起,通过飞沫或接触传播。宝宝免疫系统发育不完善,与患者共用餐具、亲密接触时易被传染。典型表现为咽痛、发热,可能伴随咳嗽流涕。需隔离护理,使用连花清瘟颗粒、抗病毒口服液等药物,并加强手部清洁消毒。细菌性咽炎常见病原体为A组链球菌,通过呼吸道分泌物传播。宝宝接触患者打喷嚏的飞沫后,可能出现高热、扁桃体脓点。确诊后需用阿莫西林颗粒、头孢克洛干混悬剂治疗,患者应佩戴口罩避免交叉感染。
非感染性咽炎多因过敏、胃酸反流或空气干燥导致,不存在传染性。这类咽炎表现为咽喉异物感或灼烧感,但无发热症状。改善环境湿度、避免过敏原接触即可缓解,必要时可使用氯雷他定糖浆控制过敏反应。反流性咽炎需调整喂养姿势,餐后保持直立位减少胃酸刺激。
无论何种类型咽炎,家长都应避免与宝宝共用餐具或亲吻面部。保持室内通风,湿度维持在50%左右。若宝宝出现拒食、呼吸急促等症状需及时儿科就诊。哺乳期母亲患病时可继续母乳喂养,但需戴口罩并严格手部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