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周胎位正仍可能发生变化。胎儿在子宫内的位置可能随着活动、子宫空间变化等因素改变,但临近分娩时胎位趋于稳定。
妊娠32周时胎儿仍有较多活动空间,胎位可能因胎儿肢体伸展、翻转等动作发生改变。此时超声检查显示头位或臀位均属常见现象,部分胎儿会自行调整至头位。孕妇日常活动如散步、侧卧姿势可能轻微影响胎位,但剧烈运动或外力压迫需避免。定期产检可通过触诊或超声监测胎位变化,医生可能建议膝胸卧位等姿势辅助调整。
妊娠36周后胎位相对固定,因胎儿体积增大、羊水减少导致活动受限。若此时仍为臀位或横位,需评估外倒转术等干预措施的必要性。前置胎盘、子宫畸形或羊水异常等情况可能增加胎位异常概率,需结合超声及胎心监护综合判断。胎位不正可能增加自然分娩风险,但多数可通过医疗干预得到妥善处理。
建议孕妇保持适度活动,避免长时间仰卧,定期进行产前检查。如发现胎动异常或阴道流血等情况应及时就医,由专业医生评估处理方案。临近预产期可通过胎心监护、骨盆测量等方式综合评估分娩方式,确保母婴安全。
臀位可以通过膝胸卧位操、外倒转术等方式纠正胎位。
膝胸卧位操是常见的非侵入性纠正方法,孕妇排空膀胱后跪卧于硬板床,双上肢屈曲放于头部两侧,胸部尽量贴近床面,臀部抬高,保持姿势5-15分钟,每日重复进行2-3次。该方法利用重力作用促使胎头向下旋转,适合孕30-34周臀位孕妇。外倒转术需由专业医生在超声监测下操作,通过手法推动胎儿臀部促使胎头转向骨盆入口,通常在孕36-37周实施,存在胎盘早剥、胎膜早破等风险,需严格评估适应证。若胎位异常合并脐带绕颈、前置胎盘等情况,则禁止自行纠正。
纠正期间需定期产检监测胎心及胎位变化,避免剧烈运动或长时间保持同一姿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