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引起肝损害的药物主要有对乙酰氨基酚、异烟肼、甲氨蝶呤、他汀类药物、抗癫痫药物等。药物性肝损伤通常与药物代谢产物毒性、个体遗传易感性、药物相互作用等因素有关,临床表现为乏力、食欲减退、黄疸等症状。
1、对乙酰氨基酚对乙酰氨基酚是常见的解热镇痛药,过量服用会导致谷胱甘肽耗竭,产生肝毒性代谢产物N-乙酰对苯醌亚胺。急性中毒可引起肝细胞坏死,严重时导致急性肝衰竭。使用时应严格遵循医嘱,避免与酒精同服。出现肝损伤症状需立即停用,必要时进行N-乙酰半胱氨酸解毒治疗。
2、异烟肼异烟肼作为抗结核一线药物,其肝毒性机制与乙酰化代谢速率相关。慢乙酰化表型患者更易发生药物蓄积,导致肝细胞损伤。用药期间需定期监测转氨酶,若出现皮肤黄染、恶心呕吐等症状应及时就医。维生素B6可预防周围神经炎,但不能减轻肝毒性。
3、甲氨蝶呤甲氨蝶呤长期使用可引发肝纤维化甚至肝硬化,其机制与抑制二氢叶酸还原酶干扰肝细胞代谢有关。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等疾病时,建议每3个月检查肝功能,配合叶酸补充可降低毒性。酒精会加重肝损伤,用药期间应绝对禁酒。
4、他汀类药物他汀类药物通过抑制HMG-CoA还原酶调节血脂,可能引起剂量依赖性转氨酶升高。老年患者、合并慢性肝病者更易发生肝损伤。建议用药4-8周后复查肝功能,出现肌肉疼痛伴褐色尿需警惕横纹肌溶解。瑞舒伐他汀肝毒性相对较低。
5、抗癫痫药物丙戊酸钠、卡马西平等抗癫痫药物可通过免疫过敏反应或直接毒性导致肝损伤。儿童使用丙戊酸钠可能发生致命性肝坏死,用药前应检测线粒体酶活性。出现发热、皮疹等超敏反应需立即停药。拉莫三嗪肝毒性相对较小。
预防药物性肝损伤需注意用药前评估肝功能基础值,避免联合使用多种肝毒性药物。老年人、营养不良者应适当减量。用药期间保持清淡饮食,适量补充优质蛋白和维生素E有助于肝细胞修复。出现皮肤巩膜黄染、持续乏力等症状应立即就医,必要时进行保肝治疗。中药何首乌、雷公藤等也可能导致肝损伤,自行服用中药制剂需谨慎。
高血压肾损害的临床表现主要有蛋白尿、夜尿增多、水肿、血肌酐升高、肾功能减退。长期未控制的高血压可能导致肾小球硬化、肾小管间质损伤等不可逆病变。
1、蛋白尿高血压肾损害早期常表现为微量白蛋白尿,随着病情进展可出现显性蛋白尿。这是由于肾小球内高压导致滤过膜损伤,使蛋白质漏出至尿液中。患者尿液可能出现泡沫增多现象,实验室检查显示尿蛋白定量超过正常范围。
2、夜尿增多肾小管浓缩功能受损是典型表现,患者夜间排尿次数及尿量明显增加。这与高血压引起的肾髓质血流减少、渗透梯度破坏有关。夜尿量常超过全天尿量的三分之一,严重影响睡眠质量。
3、水肿多发生在眼睑和下肢,与钠水潴留、低蛋白血症相关。肾小球滤过率下降导致排水排钠能力减弱,同时蛋白尿造成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液体从血管内渗入组织间隙形成凹陷性水肿。
4、血肌酐升高反映肾小球滤过功能下降的重要指标,通常出现在病程中后期。血肌酐水平持续上升提示肾功能进行性恶化,可能伴随尿素氮升高、肾性贫血等表现。
5、肾功能减退最终可发展为慢性肾功能不全,表现为肾小球滤过率持续低于60ml/min。患者可能出现乏力、食欲减退、皮肤瘙痒等尿毒症症状,严重者需进行肾脏替代治疗。
高血压肾损害患者需严格控制血压在130/80mmHg以下,限制每日钠盐摄入不超过5克,避免使用肾毒性药物。建议定期监测尿常规、肾功能等指标,保持适度有氧运动,肥胖者需减轻体重。出现明显蛋白尿或肾功能异常时应及时就诊肾内科,必要时进行肾穿刺活检明确病理类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