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肾输尿管膀胱彩超主要用于检查泌尿系统结构异常与功能状态,重点筛查结石、肿瘤、积水及先天畸形等病变。
1、肾脏检查:
彩超可清晰显示肾脏大小、形态及血流情况,能发现肾囊肿、肾肿瘤、肾积水等病变。肾结石在彩超下表现为强回声伴声影,肾肿瘤则多呈现低回声或混合回声团块。慢性肾病晚期可能出现肾脏萎缩伴皮质变薄。
2、输尿管检查:
通过充盈的膀胱作为声窗,可追踪输尿管走行段是否存在扩张。输尿管结石表现为强回声点伴近端尿路扩张,肿瘤则显示为管壁不规则增厚。检查时需配合变换体位以提高输尿管下段显示率。
3、膀胱检查:
要求憋尿状态下评估膀胱壁厚度、黏膜光滑度及残余尿量。膀胱肿瘤呈菜花样突起,结石随体位移动,憩室表现为膀胱外囊状突起。男性还需观察前列腺是否突入膀胱。
4、血流评估:
彩色多普勒模式能检测肾动脉血流速度与阻力指数,辅助诊断肾动脉狭窄。膀胱肿瘤的血流信号有助于判断良恶性,恶性肿瘤多显示丰富杂乱血流。
5、动态观察:
通过排尿前后对比可评估膀胱收缩功能,重复扫描能监测结石移动情况。对于移植肾患者,彩超是监测排斥反应的首选影像学方法。
检查前需饮水憋尿使膀胱充盈,但无需严格空腹。建议穿着宽松衣物便于暴露检查部位,检查过程中配合医生指令调整呼吸与体位。长期服用抗凝药物者无需提前停药,但需告知医生用药史。若发现异常结果,需结合尿常规、CT尿路造影等进一步明确诊断。
输尿管结石排不出来可通过增加饮水量、药物辅助排石、体外冲击波碎石、输尿管镜取石术、开放手术等方式治疗。输尿管结石滞留通常由结石体积过大、输尿管狭窄、炎症粘连、解剖异常、代谢因素等原因引起。
1、增加饮水量:
每日饮水量需达到2000-3000毫升,通过增加尿量冲刷输尿管。可适当进行跳跃运动帮助结石移动,但需避免剧烈运动导致肾绞痛。建议选择柠檬水等碱性饮品,有助于抑制结石增大。
2、药物辅助排石:
临床常用α受体阻滞剂如坦索罗辛可松弛输尿管平滑肌,黄体酮类药物能缓解输尿管痉挛。中成药如尿石通颗粒具有利尿排石功效。用药期间需监测是否出现血尿加重或发热等感染征兆。
3、体外冲击波碎石:
适用于直径6-20毫米的中等大小结石,通过体外产生的冲击波将结石粉碎。术前需进行凝血功能检查,术后可能出现血尿或肾周血肿。该治疗对胱氨酸结石效果较差。
4、输尿管镜取石术:
采用硬镜或软镜经尿道进入输尿管,配合激光或气压弹道碎石。适合嵌顿性结石或合并输尿管息肉的情况。术后需留置双J管2-4周,可能出现膀胱刺激症状或支架管移位。
5、开放手术:
仅适用于合并严重感染、肾功能损害或解剖畸形的复杂病例。常见术式包括输尿管切开取石术或肾盂切开术。术后需密切观察尿漏和输尿管狭窄等并发症。
日常需控制高嘌呤、高草酸食物摄入,限制每日钠盐在5克以内。保持每日尿量2000毫升以上,定期复查泌尿系超声监测结石复发情况。出现持续腰痛、无尿或高热时应立即就医。长期结石患者建议完善甲状旁腺功能等代谢评估,从病因层面预防复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