尿动力学检查可辅助诊断膀胱过度活动症、神经源性膀胱、前列腺增生、尿失禁、膀胱出口梗阻等疾病。尿动力学检查通过评估储尿期和排尿期的膀胱尿道功能,帮助明确排尿功能障碍的具体类型。
1、膀胱过度活动症尿动力学检查可发现逼尿肌过度活动,表现为储尿期出现不自主的逼尿肌收缩。患者通常有尿频尿急症状,严重时伴随急迫性尿失禁。诊断需结合尿流率及膀胱压力测定,治疗可选用琥珀酸索利那新片、盐酸奥昔布宁缓释片等药物,配合膀胱训练。
2、神经源性膀胱检查可明确神经损伤导致的逼尿肌-括约肌协同失调,常见于脊髓损伤、多发性硬化等疾病。表现为排尿困难或尿潴留,可能伴随肾积水。需进行尿流动力学全项检查,治疗包括间歇导尿、使用酒石酸托特罗定胶囊,严重者需膀胱扩大术。
3、前列腺增生通过尿流率测定和压力-流率分析可判断梗阻程度,表现为最大尿流率降低、排尿期膀胱高压。患者有排尿费力、尿线变细等症状。轻中度患者可用盐酸坦索罗辛缓释胶囊、非那雄胺片,重度需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术。
4、压力性尿失禁腹压漏尿点压力测定能量化尿道括约肌功能,女性患者咳嗽时出现漏尿提示尿道固有括约肌缺陷。盆底肌训练为首选治疗,中重度可选用度洛西汀肠溶胶囊或行尿道中段悬吊术。
5、膀胱出口梗阻压力-流率曲线可区分机械性梗阻与功能性梗阻,常见于尿道狭窄、膀胱颈挛缩等疾病。表现为排尿踌躇、尿流中断,可能引发膀胱憩室。需结合膀胱尿道造影,治疗包括尿道扩张术或膀胱颈切开术。
尿动力学检查前需排空肠道,检查后应增加水分摄入预防尿路感染。存在尿路感染、严重心肺疾病等情况时不宜检查。检查结果需由泌尿外科医生结合临床症状综合判断,确诊后应遵医嘱进行针对性治疗,同时注意避免憋尿、控制液体摄入时间等生活方式调整。
耳膜穿孔后听力能否恢复需根据穿孔大小和病因判断,小穿孔通常可自愈恢复听力,大穿孔或感染性穿孔需医疗干预。
外伤或气压伤导致的微小穿孔,鼓膜自愈能力较强,多数在1-3个月内自行愈合。此期间需保持耳道干燥,避免用力擤鼻,防止水液进入中耳。听力下降程度较轻,表现为低频传导性耳聋,随着穿孔愈合可逐渐恢复正常。急性期可遵医嘱使用氧氟沙星滴耳液预防感染,配合口服头孢克洛分散片控制炎症。
慢性中耳炎或爆炸伤导致的大面积穿孔,常伴随听骨链损伤或内耳病变。此类情况需行鼓室成形术或鼓膜修补术,术后听力改善程度取决于内耳功能状态。长期化脓性感染可能继发胆脂瘤,需联合乳突根治术治疗。遗留的感音神经性耳聋可考虑配戴助听器,严重者需评估人工耳蜗植入指征。
日常应避免耳道进水,游泳时使用专用耳塞防护。出现耳痛流脓症状应及时就诊,禁止自行掏挖耳道。术后患者需定期复查听力,避免乘坐飞机或潜水等气压变化活动。控制鼻炎和咽炎可降低中耳炎复发概率,擤鼻时应单侧交替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