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惊厥可通过保持呼吸道通畅、物理降温、药物治疗、病因治疗、定期随访等方式处理。新生儿惊厥通常由缺氧缺血性脑病、低血糖、颅内出血、感染、遗传代谢性疾病等原因引起。
1、保持呼吸道通畅新生儿惊厥发作时需立即将患儿头偏向一侧,清除口鼻分泌物,防止误吸窒息。家长需避免强行按压肢体或撬开牙关,可轻拍背部帮助排痰。若出现面色青紫或呼吸暂停,须立即就医进行氧疗或气管插管。
2、物理降温发热引起的惊厥可采用温水擦浴降低体温,重点擦拭颈部、腋窝、腹股沟等大血管处。禁止使用酒精或冰水降温,避免体温骤降诱发寒战。家长需每15分钟复测体温,若持续超过38.5℃应遵医嘱使用退热栓剂。
3、药物治疗急性发作期可遵医嘱使用苯巴比妥注射液控制抽搐,反复发作者需静脉注射地西泮注射液。针对低钙血症引起者需补充葡萄糖酸钙注射液,感染性病因需使用注射用头孢曲松钠抗感染。所有药物均须在新生儿监护病房由专业医护人员操作。
4、病因治疗缺氧缺血性脑病需亚低温治疗保护脑组织,颅内出血严重时需行脑室穿刺引流术。遗传代谢性疾病如枫糖尿病需特殊配方奶粉喂养,低血糖患儿需持续静脉输注葡萄糖溶液。家长需配合完成脑电图、头颅MRI等检查明确病因。
5、定期随访出院后需每1-2周复查神经系统发育评估,监测苯巴比妥片血药浓度。家长需记录惊厥发作频率、持续时间及诱因,定期进行脑干听觉诱发电位检查。若出现眼神呆滞、肢体僵硬等前兆症状应立即返院。
日常护理中家长需维持室温24-26℃,避免强光噪音刺激。喂养时采用少量多次方式,选择易消化母乳或低渗透压配方奶。睡眠时保持侧卧位,婴儿床上禁止放置柔软物品。建议家长学习婴儿心肺复苏技巧,家中常备退热贴和电子体温计,发现异常及时联系新生儿科急诊。
新生儿惊厥可通过保持呼吸道通畅、物理降温、药物治疗、病因治疗、密切监测等方式处理。新生儿惊厥通常由缺氧缺血性脑病、低血糖、颅内出血、感染、遗传代谢性疾病等原因引起。
1、保持呼吸道通畅立即将患儿置于侧卧位,清除口鼻分泌物,防止误吸。松解衣物避免颈部受压,必要时使用吸痰器清理气道。若出现呼吸暂停或发绀,须立即给予气囊面罩通气支持。操作时注意动作轻柔,避免刺激加重抽搐。
2、物理降温对发热患儿采用温水擦浴或退热贴,重点擦拭颈部、腋窝等大血管走行区域。禁止使用酒精擦浴或冰敷等刺激性降温方式。体温监测每15分钟一次,目标将体温控制在38℃以下。同时调节室温至24-26℃,减少包被厚度。
3、药物治疗遵医嘱使用苯巴比妥注射液控制急性发作,后续可口服左乙拉西坦维持治疗。对顽固性惊厥可静脉注射地西泮,但需警惕呼吸抑制。电解质紊乱者需补充葡萄糖酸钙或硫酸镁。所有药物均需严格按公斤体重计算剂量。
4、病因治疗低血糖患儿立即静脉推注10%葡萄糖,维持血糖在4mmol/L以上。细菌性脑膜炎患儿使用头孢曲松联合氨苄西林抗感染。颅内出血者需神经外科会诊评估手术指征。遗传代谢性疾病需限制特定营养素摄入并给予特殊配方奶。
5、密切监测持续心电监护观察心率、呼吸、血氧变化,记录抽搐发作形式及时长。每2小时评估瞳孔反应及肌张力,警惕脑疝征兆。采集动脉血气分析及电解质,维持酸碱平衡。完善脑电图监测判断异常放电部位。
惊厥发作后应维持安静环境,避免声光刺激。母乳喂养者母亲需暂停摄入咖啡因等兴奋性物质。每日测量头围监测脑积水进展,定期进行发育评估。出院后需随访脑电图及头颅影像学检查,按康复计划进行运动训练和认知刺激。家长需掌握急救措施,随身携带医疗警示卡,避免延误救治时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