输血浆主要用于补充凝血因子、维持血容量、纠正低蛋白血症及提供抗体等。血浆输注的适应证主要有严重烧伤、凝血功能障碍、肝病、大出血、免疫缺陷等。
血浆含有白蛋白、球蛋白、凝血因子等多种蛋白质成分。白蛋白能维持血浆胶体渗透压,对肝硬化腹水、肾病综合征等低蛋白血症患者尤为重要。免疫球蛋白可增强机体免疫力,适用于原发性免疫缺陷或严重感染患者。凝血因子能改善凝血功能,常用于血友病、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等出血性疾病。血浆中的电解质和缓冲物质还能调节酸碱平衡,对休克、创伤等急症有辅助治疗作用。
输注血浆需严格掌握指征。非必要输注可能引发过敏反应、循环超负荷或传播感染性疾病。新鲜冰冻血浆需在解冻后尽快使用,普通冰冻血浆则可用于非紧急情况。临床使用前需进行血型交叉配血,输注过程中需监测生命体征,警惕输血相关急性肺损伤等并发症。对于需要长期替代治疗的患者,更推荐使用特异性凝血因子浓缩制剂而非血浆。
血浆输注后应保持穿刺部位清洁干燥,避免剧烈运动。饮食上可增加优质蛋白如鱼肉、蛋类的摄入,促进血浆蛋白合成。若出现寒战、发热、皮疹等不良反应,需立即通知医护人员。定期复查凝血功能、肝功能等指标,评估治疗效果。严格遵医嘱控制输注速度和总量,避免自行调整治疗方案。
O型血可以输O型血,紧急情况下可少量输注O型红细胞悬液或O型全血。O型血因红细胞表面无A、B抗原,理论上可作为万能供血者,但实际输血需严格遵循血型匹配原则。
O型血人群红细胞上缺乏A、B抗原,血浆中含有抗A和抗B抗体。当O型血输给其他血型患者时,供体血浆中的抗体可能攻击受血者红细胞。现代输血医学要求同型输血,仅在极端紧急且无同型血时,可考虑输注O型红细胞悬液。O型红细胞悬液经过洗涤去除大部分血浆,能降低溶血反应风险。对于O型Rh阴性血,其红细胞可用于任何Rh血型患者,但Rh阳性血不可反向输给Rh阴性患者。
在野战、灾害等特殊场景,O型血可能作为应急储备。此时需确保输注量不超过400毫升,且必须使用去除血浆的红细胞制品。输血前仍需进行交叉配血试验,即使血型相同也可能存在其他抗体导致排斥反应。新生儿溶血病治疗中,O型血使用需更谨慎,可能需配合光照疗法或免疫球蛋白治疗。
建议献血者定期参与无偿献血,医疗机构应完善血型检测流程。输血后需密切监测发热、寒战、腰痛等输血反应症状,出现异常立即停止输注。日常可多摄入含铁丰富食物如动物肝脏、红肉等,但血液替代品不能替代临床输血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