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惊厥可能由遗传因素、高热、脑部感染、代谢异常、癫痫等原因引起。小儿惊厥通常表现为突发意识丧失、四肢抽搐、眼球上翻等症状,需及时就医明确病因并干预。
1、遗传因素部分患儿存在家族性惊厥史,可能与离子通道基因突变有关。这类惊厥多发生于新生儿期或婴儿早期,表现为短暂全身性强直阵挛发作。家长需记录发作频率和诱因,配合医生进行基因检测。临床常用左乙拉西坦口服溶液、苯巴比妥片、丙戊酸钠缓释片等抗癫痫药物控制发作。
2、高热6个月至5岁儿童因体温调节中枢发育不完善,体温骤升可能诱发热性惊厥。发作时多伴随呼吸道或消化道感染,体温超过38.5摄氏度。家长应立即松解衣物进行物理降温,避免口腔异物阻塞气道。急性期可遵医嘱使用布洛芬混悬液、对乙酰氨基酚栓等退热药物。
3、脑部感染化脓性脑膜炎或病毒性脑炎可能导致脑实质损伤引发惊厥。患儿除抽搐外常伴有喷射性呕吐、前囟膨隆、颈部强直等表现。需通过腰椎穿刺明确病原体,临床常用注射用头孢曲松钠、阿昔洛韦注射液等抗感染治疗,严重时需甘露醇注射液降低颅内压。
4、代谢异常低血糖、低钙血症等电解质紊乱可干扰神经元电活动。新生儿低血糖惊厥多发生于喂养不足时,幼儿低钙惊厥常见于维生素D缺乏。发作时需急查血糖和电解质,静脉补充葡萄糖酸钙注射液或50%葡萄糖注射液纠正代谢失衡。
5、癫痫婴幼儿癫痫综合征如West综合征可表现为点头样痉挛发作。脑电图显示高峰失律,常与围产期缺氧或皮质发育不良相关。确诊后需长期服用抗癫痫药物如托吡酯片、奥卡西平口服混悬液,部分难治性癫痫需考虑生酮饮食治疗。
家长发现小儿惊厥发作时应保持镇定,将患儿侧卧防止误吸,记录发作时间和表现特征。发作持续5分钟以上或反复发作需立即送医。日常需保证充足睡眠,避免过度疲劳,按医嘱规范用药并定期复查脑电图。对于热性惊厥患儿,发热期间应每2小时监测体温,及时采取退热措施。
小儿惊厥可能由高热、电解质紊乱、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癫痫、遗传代谢性疾病等原因引起,可通过物理降温、药物控制、抗感染治疗、抗癫痫治疗、代谢干预等方式缓解。建议家长及时就医,明确病因后遵医嘱处理。
1、高热高热是婴幼儿惊厥最常见诱因,多因体温骤升超过38.5℃导致神经元异常放电。患儿可能出现全身强直、双眼上翻、意识丧失等症状。家长需立即解开衣物散热,用温水擦拭颈部、腋窝等大血管处,同时遵医嘱使用布洛芬混悬液或对乙酰氨基酚滴剂退热。若持续抽搐超过5分钟或反复发作,需紧急就医排除脑损伤。
2、电解质紊乱严重腹泻或呕吐可能导致低钠血症、低钙血症等电解质失衡,引发肌肉痉挛和抽搐。患儿常伴囟门凹陷、皮肤弹性差等脱水体征。家长需及时补充口服补液盐,必要时静脉输注葡萄糖酸钙注射液。血生化检查可明确具体电解质异常类型,长期营养不良患儿还需补充维生素D滴剂预防低钙惊厥。
3、中枢神经系统感染化脓性脑膜炎或病毒性脑炎可引起脑膜刺激征和惊厥发作,患儿多伴有喷射性呕吐、前囟膨隆、精神萎靡等症状。腰穿脑脊液检查可确诊,需住院使用注射用头孢曲松钠抗细菌感染,或更昔洛韦注射液抗病毒感染。急性期需监测颅内压,严重者可能需甘露醇注射液脱水降颅压。
4、癫痫原发性癫痫患儿脑电图可见异常放电波,表现为无诱因反复发作的肢体抽动、意识障碍。家长需记录发作时长和表现形式,确诊后需长期规律服用左乙拉西坦口服溶液或丙戊酸钠缓释片控制发作。避免闪光刺激、睡眠不足等诱因,定期复查血药浓度调整剂量。
5、遗传代谢性疾病苯丙酮尿症、枫糖尿症等先天代谢缺陷可能导致毒性代谢产物蓄积,引发难治性惊厥。新生儿筛查可早期发现,需采用特殊配方奶粉饮食控制,急性发作时静脉输注葡萄糖注射液纠正代谢性酸中毒。这类患儿需终身随访,避免高蛋白饮食诱发代谢危象。
家长发现小儿惊厥时应保持镇定,将患儿平卧头偏向一侧防止误吸,记录抽搐时间和表现特征。发作停止后尽快就医完善脑电图、头颅CT等检查。日常需注意预防感染,保证充足睡眠,避免过度疲劳。有惊厥史的儿童接种疫苗前应咨询医生,发热时及早使用退热药。定期儿童保健科随访有助于早期发现潜在神经系统疾病。